关闭→
当前位置:朵朵女性网>职场> 累死你的不是工作而是工作方式

累死你的不是工作而是工作方式

时间:2021-06-16 13:29:23 职场 我要投稿

累死你的不是工作而是工作方式

  累死你的不是工作而是工作方式,在职场,有很多人经常感到:工作好累,每天要做的事那么多,什么时候才是个头?经常加班到深夜,工作却永远忙不完。自己快要累死了,付出和收获还不成正比?那究竟是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在这篇累死你的不是工作而是工作方式,相信你可以找到答案。

  累死你的不是工作而是工作方式1

  1、只关注任务,不关注目标

  假如你的老板正在飞机上,还有1小时落地,下来之后需要给客户做一个重要汇报,而你需要给他做一份PPT。

  但因为你错估了时间,导致PPT草草做完,而且发现其中一些数据没有,你怎么办?

  低效人士的做法是:疯狂地找数据,最后可能数据有了,然而PPT没有来得及做完,或者质量不高。

  一般人的做法是:找人帮自己一起找数据。

  而最高效的那些人,会根据老板此次汇报的目的,判断这些数据在其中的作用大小:如果作用不大,那么就把时间花在完善重要页数、而不是找数据上,如果很关键,那么就找其他人帮忙,或者找一些替代数据。

  这三类人之间的差距,其实就是任务导向与目标导向的差距。

  我此前的咨询公司,在做高潜人才研究的时候,有个发现:

  高潜力的人才是有共性的,具备这些共性的人,几乎做什么都能做好,而不具备的,几乎做任何工作都会障碍重重。

  这其中,有一项共性就是Result-driven(结果驱动)。

  那些高产出的人,未必动作更快,而是更善于判断,什么事情对结果是最有效的,然后,用尽一切办法保证结果达成,而不是死守着原有的工作任务。

  实际上,结果驱动不仅仅是一种工作习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这种以终为始的思维模式,是我自己刻意训练的最有用的思维模式之一。

  比如思维训练营里,有学员问我:“如何让自己对一个行业有真知灼见?”

  想想看,如果是你,会如何回答?

  我的回答方式,是反问她:“ 具备真知灼见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想让客户更加信任你、还是想让老板看到你的进步?”

  假设你是希望客户信任你,觉得你懂他,那你要做的,就是看这个行业里的客户有什么痛点,然后针对这几个痛点,下功夫研究和分析,有更多洞见,然后借机沟通出去。

  了解一个行业,是一个太大的话题,没有目标,根本无从下手。

  所以,没有结果驱动的思维,而仅仅死守着工作任务,最终就是,出工不出活儿。

  2、应激式工作,而非统筹式工作

  如果你观察周围的同事,会发现,整天风风火火、急得上蹿下跳、各种任务来回切换的人,有时候产出并不高。

  看他们工作,就好像打地鼠一样,打完一个,另一个又冒上来,连看的人都跟着焦虑起来。

  而另一类人,他们做事专注、条理清晰、看起来很淡定,但最后,多困难的事儿都默默搞定了。

  两者的差别就在于,第一类人总是应激式工作。

  他们每天起来的第一件事,不是规划当天的工作,而是马上投入工作,以至于到了下班之后,发现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完,而没做完的,可能又是最重要的。

  另外,领导临时给个任务、客户临时有个要求、同事临时要个数据,他们都会停下手里的事情,去忙这些,最终,在任务的切换上花费了巨大的精力。

  我跟公司的运营打过一个比方:

  假设你每项工作任务平均半小时可以做完,而任务之间的切换通常也要半小时,如果你经常一项不做完就切换到下一项,就算每个任务中途切换一次吧。

  那就意味着,8小时的工作时间,你至少有4小时都花在任务切换上了。

  这种应激式工作方式无疑是低效的。

  那什么才是高效的呢?统筹式工作。

  真正的统筹式工作,有几个特征:

  1、有计划地工作

  我通常周日晚上就会排好下周每天的工作,而每天早上会排好当天的工作。

  而且,任务清单在工作的时候一直开着、实时更新,完成一项删掉一项,临时增加一项就插入相应的时间段,当天完不成的、非紧急的任务,我就改成第二天的日期。

  这种方式,会让自己很有掌控感,多少事情来了,都不会乱了阵脚。

  当然,在做计划的时候,你需要为高价值问题分配最多专门的时间。

  因为,大部分人在80%的时间里都是做无用功,根本原因就是没搞清楚真正要解决的问题。

  2、形成自己固定的时间习惯

  比如我的习惯是:

  在上午做需要烧脑的事情、在交通工具上听书、在饭后效率不高的时候集中回复微信消息和留言、在等人的时候构思下篇文章主题、在疲劳的时候刷一下公众号、在傍晚的时候跟团队开会、在晚上做一个简单总结。

  这种习惯,一方面把不同难度的工作跟自己的效率波峰波谷相匹配,达到效率最大化;

  另一方面,我会清楚地知道,5分钟、10分钟、30分钟,对我来说分别可以干什么,这样就不会一有碎片时间,就习惯性地刷朋友圈了。

  3、及时记录、每天总结

  当你正在工作的时候,老板布置了一个任务、客户又来了一个问题,你会如何呢?

  很多人就直接扑到临时任务上去了,但真正好的做法是:

  如果不是十万火急,你可以快速用关键词记在笔记本上,不需要任何思考,然后马上回到刚才的任务,做完再看笔记本。

  另外,你在一天当中,学到了什么、犯了什么错误,当时也要记下来,因为过了那个时候,你很快就会忘,然后继续犯这个错误。

  当然,这些记录,晚上都需要进行整理。

  我曾说过,此前8年多的顾问生涯里,成长最快的那半年,我每天都坚持写工作日记。

  另外,记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减轻大脑负担。

  每天的例行工作、自己常犯的错误,这些都可以列清单。

  你的大脑是用来思考的,是很宝贵的,别把一支笔就可以做的事情,强加给你的大脑来做。

  3、几乎从不“偷懒”

  “懒癌”是第一生产力。仔细盘点一下,我们哪样创新不是因为懒呢?

  不想走路,有了汽车;不想爬楼,有了电梯;不想打扫,有了扫地机器人……

  工作中的大部分事情,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续的,那么就可以在第一次做的时候,搭好框架。

  比如,我让运营每周做一次数据分析,这个事情是重复性的,所以高效的做法是:

  建一张excel表格,把固定需要分析的参数都做好公式,每周只需要把导出来的源数据贴进去,刷新之后参数就出来,然后只需要看参数来得出结论。

  当然,这里所说的“偷懒”,不仅是善用工具,还包括善用他人。

  比如,你从来没做过数据分析,那么就先去找找前人怎么做的;

  比如,你有自己的团队或者实习生,那就不要做任何他们就可以做的事情;

  再比如,去运营社群,摸索出一套群主激励机制,比你自己去做群主,要高效得多。

  所以,这三个让你Work Smart的工作方式,听起来难吗?一点也不,而且你很可能也听说过。

  但是,为什么很多人做不到呢?我观察下来,有几个障碍:

  1、工作环境所限

  很多人的工作性质,就不是结果导向型的,而是任务导向型的。

  他的工作岗位要求他做的,就是完成任务,至于背后的出发点,不需要知道。而且,领导有可能就是考核努力、考核苦劳,而不是考核产出。

  实际上,工作性质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影响,大到超乎想象。

  你去看,刚毕业的时候,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的同学,看起来差不多。

  但过了几年,你会发现,只要接触一个人几分钟,听他说几句话,就能大致判断出他的职业。

  再极端一些的,多年前我曾经因为要帮客户设计流程,去他们的产线观察生产过程。

  在噪音极大、灯光昏暗的厂房里,我看着流水线工人机械地盯着机器、等待换箱,几个小时下来,我自己也开始反应迟钝、敏锐度下降了。

  2、没有资深的人辅导

  从开头的案例可以看出,Google工程师那么优秀的一群人,在从校园进入公司之后,也需要有经验的人辅导。

  但很多公司并不像Google那样,重视对新人工作方式的培养,将Work Smart提到非常高的位置。

  他们往往只重视教员工What(需要做哪些事情、用什么工具等等),却没有How(如何聪明地做这些事情)和Why(这些事情对公司、对客户有什么帮助、要达到何种目的),导致员工的聪明才干发挥不出来,没有成就感。

  3、思维方式固化

  一部分人,会在工作多年之后,发现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的负面影响,醒悟过来想要改变。

  然而,从学校踏入社会的这几年,是思维和工作方式形成的关键几年,如果任务导向、应激式努力、闷头蛮干的工作方式在大脑中固化了,形成了下意识思维,是很难扭转过来的。

  我带过几个人,此前的工作经历都是任务式、应激式的,在跟他们合作的时候,的确能够感受到他们与自己固有思维作斗争的痛苦与挣扎。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最终都能挣扎出来、突破自我的。

  所以,年轻时候的工作选择,你选择的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思维习惯、工作方式、价值观甚至生活方式。

  在初入职场的几年,处于何种工作环境、跟谁一起工作、被谁辅导工作,足以影响你的下半辈子。

  累死你的'不是工作而是工作方式2

  别让错误的工作方法累死你

  新人疲于应付惰性强

  在度过令人亢奋和新鲜的实习期后,留下来的大多数人会正式走进工作岗位,成为企业必不可少的一份子。工作两年左右,对于本职工作,职员能做出来一些成绩,得到领导赏识;偶尔的一些小纰漏也会被领导大度地包容。

  这时员工会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能做很多事情,做什么事也都游刃有余。但是,囿于眼界和经验,实际上此时员工的工作内容并没有什么改变,多数工作任务也没有什么挑战。在日复一日、无惊无险地重复眼前的“自己的事”中,他们容易出现惰性而怠慢工作。

  此时的他们其实是遇到学习的瓶颈期。不愿意突破自己的工作范围学新知识,就容易丧失工作激情。学习热情的减退成为了他们这个阶段最为突出的坎,表现为重工作、轻学习,只要完成工作任务,就容易有借口将学习任务一拖再拖。

  这阶段的员工,关键要做到潜心学习,适当给自己制定一个能在一两年内能实现的学习目标,还要开始培养主人翁意识,主动为企业发展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要意识到不时刻提升自己的能力,很容易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被淘汰。

  实习初入职场老碰壁

  初入职场的实习生,最大的坎儿是技能、经验、人脉的不足,以至于想要开展一项工作时处处碰壁。初来乍到的新人面对偌大的企业系统,希望一展身手,取得领导和同事的信任和肯定无可厚非,所以大小事都愿意尝试,不想放过任何让自己出彩的机会。但此时,“菜鸟”们不论业务能力还是沟通能力都无法承载他们的心高气盛。

  该阶段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的是适应和学习。首先,要适应所在企业的“软环境”。每个企业都有其企业文化工作方式,作为新来的员工,应在此阶段体会、了解企业的文化与氛围。

  其次,要适应企业内部人际交往的“规范”。如果新员工所加入的企业规模较大,那么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如何逐级请示,如何在企业内部调动资源完成任务,如何安排工作……这些都是初入职场很重要的一课。

  最后,要在接触各个部门同事的过程中,学习他人的办事技巧、风格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升自己的实力,增加留任的筹码,不然,就可能“倒”在入职门前。

  熟手到达平台热情减

  大多数员工工作三五年内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而到五年后会进入职业发展平台期。此时的他们对工作的新鲜感已消失殆尽,而想要继续晋升,所需的工作年限、职称等条件又未能满足;经常抱怨工作没有成就感,一天到晚不知道忙啥;刚结婚生子不久又消耗掉了很多精力,不能像以往那样可以心无旁骛地拼事业。

  种种原因,导致他们的工作表现难有突破,始终不上不下。情绪低落、职业倦怠正是平台期员工最显著的坎,由于对工作适应不良而寻求心理专家帮助的人不在少数。

  平台期的员工,不妨审视目前的工作是哪里不足:是大意了?是工作的难度超出了自己的预期吗?还是沟通时理解不正确?确定了症结所在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恰当的措施。

  如果无法兼顾工作和照顾家庭,那就需要静心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是否要因为家人而调整,是否要在事业上有所取舍;如果是由于工作上常出纰漏,导致领导和同事的不满,那么就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向优秀的同事学习,同时加强时间管理,争取更多的时间提升自己;而如果出现了工作倦怠,那么调整一下工作的方式和内容,或者与你信任的长辈沟通交流都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虽然这个时期许多人会选择跳槽,但要意识到坚持下来会有更大的机会。

  中坚升职无望遇瓶颈

  工作8~10年后,一些员工会达到企业中层领导的地位,他们再往上升的空间越来越小,但自己正值盛年,仍然抱有一定的职业追求;而另一些员工,则在原来的职位上多年“原地不动”,看着和自己同时期来的同事要不跳槽升职加薪,要不直接成为了自己的上司,心里五味杂陈,难免多有失落。

  不论是哪种情况,他们都有一种共性,即对自己的职业期望与企业给予的不符,出现了想跳槽、升职、加薪的愿望又纠结、犹豫的心理状态。心里有许多想法和考虑,但又不能说,感到十分烦躁。此时的员工,对职业和薪酬增长的需求大,但实际上升空间小成为了主要的坎。

  因此,有员工看到升职无望后,会趁年轻果断辞职另谋出路。不过也有的人会通过调整自身跨越这道坎。例如,有的人会改变自己的坐标系,从“为自己工作”转变成“为家人工作”,此时他工作的动机不再来源于自身的得失,而是希望通过这份工作给家人带来肯定的收入。他们的工作热情虽然不会非常强烈,但他们往往是那群能长期坚持在工作岗位上的人。

  元老职业精神做表率

  已在单位工作十几二十年的老员工,不论是当上主要领导的,还是仍然在“金字塔”中层发光发热的,都对工作有了新的思考。他们会回顾自己过去的工作经历,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遗憾、自己做的事情有什么意义等等。这时,如何转变职业态度,重新定位,则成为最重要、最需要跨越的坎。

  处在这个阶段的职员,最关键的个人素质是反思能力。在一个单位工作超过15年,陪伴着组织的成长与发展,员工身上也烙下企业的印记。此时,应理解和感悟到企业给自己的回报与信任,了解到升职加薪已不是最重要的,兢兢业业、恪守职业精神才是最为人尊敬的工作态度。

  对于没到达高位的普通老职员来说,调整心态尤为重要,不应再计较职务高低,而是将所悟、所感、所学分享给新老同事。通过对自己职业、生命历程的积极反思,老员工要了解到每一份工作的存在都会为社会发展带来贡献,减少对工作的抱怨,把精力投入到企业发展和新人教导当中去。如果还心有不甘或埋怨,只会让自己成为组织里的“消极分子”,惹人烦也影响同事工作。

【累死你的不是工作而是工作方式】相关文章:

工作方式怎么描述01-06

工作模式和工作方式的区别01-07

未来人们的工作方式01-06

上班工作方式有哪些01-07

工作方式有哪些类型01-06

我离开的是爱不是你01-05

你的护肤观是不是正确的呢01-08

摩羯男跟你暧昧是不是喜欢你01-12

如何看出一个男人是不是喜欢你01-12

母乳是不是妈妈的血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