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朵朵女性网>育儿> 别让你的童年伤害孩子

别让你的童年伤害孩子

时间:2022-07-01 11:17:45 育儿 我要投稿

别让你的童年伤害孩子

  别让你的童年伤害孩子,生活中,许多父母会因为自己童年不幸,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会因为自己曾经的经历,潜意识在一些事情上禁止孩子去做。下面是别让你的童年伤害孩子的内容!

  别让你的童年伤害孩子1

  所以,在心理学上,有句话叫:“有什么样的童年,就有什么样的父母。”

  当然,要把孩提时代的诸多往事抛之脑后是非常困难的,每个人在童年几乎都有过受伤的经历。

  这些伤痕会潜意识地让我们分不清是自己的需要,还是孩子的需要,是在教育孩子,还是在补偿自己童年的缺失。

  不同的童年经历,成就了不同类型的父母。你是下面的哪一种?又该如何走出自己童年的感受,真正面对自己的孩子呢?

  彼得·潘式父母

  特点:不愿长大

  彼得·潘是一个典型的长不大的孩子,他的周围有仙女、海盗,还有代表亲吻的顶针,他生活在一个冒险的世界里。

  创作这个人物的作家就是这样一位男性。他的兄弟不幸夭折后,他的母亲悲痛不已,为了哄母亲开心,他用自己的想象变出一个又一个故事帮助母亲排解痛苦,但是他的童年就是在这样一种挣扎的状态下度过的。

  因为害怕面对解决真实生活中的情况,索性将游戏进行到底。

  一些精神诊断认为,彼得·潘式父母的共性是不愿意承担责任,不能对任何人或任何事做出承诺。总之一句话就是一辈子也不愿意长大。

  这种类型的父母乍一看很好玩,会千方百计让周围的世界变得好玩,希望周围的人都爱自己,但是一旦欢乐散尽,他们就会陷入孤独绝望。

image.png

  如何走出这样的童年?勇气!

  这类父母更需要的是重塑自己的勇气。要知道,勇气和冒险不是一回事。虽然你可以带着孩子去野外探险玩得很开心,但是否有给孩子立规矩、分清界限的勇气?

  孩子需要的不仅是玩伴,更需要值得敬重的父母,需要一个“一切尽在掌握”的父母,这样的父母才会给他真正的安全感。

  所以,这类父母,可以在孩子的童年里重新学会直面生活的真实,不逃避,不掩饰,担起责任,找到勇气,就是最好的成长。

  直升机式父母

  特点:对事事害怕、担忧

  顾名思义,直升机式父母就是像直升机一样,总是盘旋在孩子的头顶上空和周围,无时无刻地加强着对孩子的保护。

  这类父母通常是因为自己的童年里有过可怕的经历,而这些经历又挥之不去,常常让他们的内心充满恐惧。他们生怕自己的孩子也遭遇和自己一样的不幸。

  直升机式父母总是对孩子的事情充满焦虑,虽然有时候表面上未必看得出来,但是一旦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恐惧和焦虑就会始终左右他们的看法和行为。

  这类父母也更容易给孩子施压,对孩子有更多的批评,他们坚信孩子必须要经历一个严格的、受监督的过程,才会有所作为。

  他们的过度保护通常会形成一种可怕的控制,认为只要孩子在自己的监管下,就可以步步为营,保证他未来的稳定和舒适。

  如何走出这样的童年?信任!

  这类家长首先需要疗愈好自己童年的那段经历,而不是将它深深地埋在心里。

  这可能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帮助他回溯自己的童年,看到那个时候的自己,与那段经历和解,和伤害过自己的人和解(注意,和解不一定是原谅),尤其是要真正地接纳自己。

  因为只有接纳自己,才会滋生出信任,首先是对自己的信任,然后是对孩子的信任。

  只有信任才有可能让自己的“直升机”越来越少频次地飞抵孩子的上空,给自己留有空间,也给孩子留出成长的空间,相信孩子有自我成长的能力和能量,信任他可以生发出自己的智慧去应对问题。

  copy式父母

  特点:相互依存

  这类父母往往下意识地将子女的童年看作是自己童年的延续。在他们看来,父母与子女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些父母看待孩子的童年通常有两种方式:要么将养育过程看作是弥补自己成长遗憾的机会,要么是内心早早将孩子定位为“子承父业”的绝佳人选。

  有个具体的例子,是一位妈妈带着女儿去做心理咨询,说担心女儿不能加入那些热闹的群体,总是和少数几个人在一起,看起来非常不开心,她担心女儿孤独、孤僻。

  但是,心理师通过对母女二人的深度访谈,得知女孩的内心其实非常平静,并且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朋友和环境;而母亲才是那个因为童年总被热闹群体排斥在外而感到孤独、变得有些孤僻的小女孩。

  如何走出这样的童年?成长!

  这类父母,需要不断地告诉自己—— 孩子是孩子,你是你。当忘记这一点时,可以经常读读纪伯伦的那首叫《先知》的诗来当警示:“ 孩子虽然生活在你身旁,但他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爱,但不要给他思想,因为他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给他身体上的庇护,但无法管束他的灵魂。”

  孩子和我们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希望和梦想,他可能会和父母有着截然不同的爱好,投入的事情也很不一样。然而,这正是一个生命体能体现其独特价值的地方。

  这类父母需要清晰地分辨自己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还在不停地成长,我们完全可以用成人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童年里未完成的心愿或遗憾,成就自己的完美,而避免去用孩子的童年来弥补自己内心的缺憾。

  无痛式父母

  特点:麻木

  这类父母在童年经历过巨大的痛苦,比如丧亲,程度至深,令他们在内心中期盼这种痛苦不要重来。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他们便在 生活中努力远离那些可能让人产生痛苦的事情,但也在不知不觉中,远离了仁爱。

  无痛式父亲通常不会对儿子表现出任何形式的爱意,因为哪怕是抚摸、拥抱或梳理一下孩子的头发,都会把父亲带到自己一直努力压抑的过去中。

  为了避免这样的后果,他干脆选择无动于衷,不去和儿子亲热, 儿子想要得到任何身体上的接触都被他拒之于千里之外。

  无痛式母亲通常是这样的——女儿还小,可是只要一哭,就会招来母亲一顿羞辱:“哭什么哭,太没出息了!”

  对于自己,这类母亲也同样绝情:“站直了,别趴下。”在女儿遇到伤害时,她会禁止 女儿显露出悲伤情绪,而且还会勃然大怒。

  如何走出这样的童年?表达!

  孩子需要一个有血有肉的父母,而不是用一道痛苦的墙隔绝彼此。成为父母,并不意味着不去表达自己的痛苦,要默默一个人承受所有。

  痛苦不会因为长期压抑而消失,而是会不断膨胀,最终爆炸,让自己瓦解成一块块没有生命的碎片,麻木不仁。

image.png

  所以,要勇于将心中的痛苦向值得信赖的人表达出来,倾诉出来。其实这个对象也可以是孩子,孩子通常会用最有灵性的方式安抚成年人的心。

  只有 表达出来,才会让整个人变得柔软,变得有温情,成为性情中人,与孩子这种本身就自带柔软和温情的生命体形成连接,相互滋养。

  不同的童年经历,让我们成为了不同类型的父母。

  可能是上述的某个类型,也可能是其中几种类型的结合体。但是,无论怎样,我们应该感谢孩子给我们这样的机会,让我们唤醒了自己的童年,有机会去疗愈曾受伤害的童心,走出童年的阴影。

  之后,我们就可以很好地融入孩子的童年,跟着孩子重新长大一遍,满怀希望地前行。

  别让你的童年伤害孩子2

  奥地利的心理学家Alfred Adler曾经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这句话受到很多人的认同,部分人曾经遭遇过童年的`不幸,而他们的一生都在以治疗曾经的不幸而努力。

  当然也有一部分非常幸运的人,他们出生在美好的环境中,即便家里的经济条件普通、父母也不是了不起的大人物,但是他从小获得的爱与关怀却能让他满足、有安全感。

  这样的孩子无论今后遭遇了什么不幸,都能凭借美好的童年回忆以及性格中的乐观自信度过。

  教小学的马老师对于幸福童年对孩子的影响有着很深刻的理解,今年高考结束之后她与曾经的两个学生小霜和思思取得了联系。

  这两个孩子曾经是同桌,后来也是很好的朋友,他们的父母是同事,因此成长在相似的环境中。

image.png

  但是小霜的父母对女儿更加疼爱,他们常常关心小霜在学校的情况,因此小霜个性更开朗也更自信。而思思的父母原本也很关爱孩子的,但是在思思五年级的时候,他们生了一个小弟弟,从此思思就变得内敛文静了很多。

  小霜和思思高考成绩相差不大,但是他们最后的选择完全不一样。小霜选择了本地的一所大学,学习了她自己很喜欢的动漫专业,她的父母也支持她的决定。

  而思思原本想考一所综合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但是与父母争执之后,她按照父母要求填报了某师范大学,成为了定向生。

  与思思聊天时,马老师明显感到思思的难过,她希望将来在出版社工作,可是只能按照要求去偏远地区工作,就是为了给父母节约养弟弟的钱。

  思思的不幸是从童年时期就开始的,她的父母为了二胎而忽视了她,导致她的性格有了变化,即便到了最重要的填报志愿时刻,她都无法反抗父母,做出最优选择,这样的不幸童年还会影响她的一生。

  反观小霜就完全不一样,她拥有父母的理解和宽容,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将来也能在喜欢的领域中工作,因此她是幸运的。倘若家长不希望孩子用一生治愈不幸的童年,那么就应该学会避免让孩子度过不幸的童年。

  不幸的孩子,通常都有这样的童年

  1、原生家庭不和睦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就像电视剧《欢乐颂》里的樊胜美,她几乎成为了观众们最同情的人物,因为她的故事非常真实。

  由于樊胜美从小被父母教育帮助哥哥,因此在大城市打拼的她没有存款、没有房子,所做的一切决定都是按照父母的要求。

  显然,她拥有不幸的童年,即便长大了,她无法逃离痛苦。还有很多孩子因为父母关系不好、经常吵架、打架等等缘故而度过了不幸的童年。

  2、遭遇过意外伤害

  孩子们在童年时期遭遇的意外伤害包括校园霸凌、性 侵害等等,这类孩子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阴影。不少家长甚至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曾经遭遇过意外伤害,

  就像台湾作家林奕含因为曾被家庭教师诱 奸而患上抑郁症,那些曾经遭遇过意外伤孩子的孩子更需要家人的关怀或是专业人员的帮助。

  3、被忽视和无视

  思思的不幸童年就是因为父母的忽视,她原本也和小霜一样快乐,但是自从弟弟出生之后,她就成为了被父母忽视的孩子。

  童年时期也是孩子们最需要关注和爱护的时期,倘若家长们没有给予孩子关心,就会导致他们痛苦难过。

  孩子的不幸童年大多数情况下是由父母造成的,但是也有部分孩子的痛苦来源于欺负自己的同学以及伤害自己的坏人。

  任何人的痛苦都不是一句“都会过去的”就能消除,孩子们在童年时期受到的伤害很可能会持续一生,他们需要用自己的一生来治愈曾经受到的伤害。

  为什么说“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人们在面对伤害的时候都会产生应激反应,这是为了让人有保护自己的能力。但是大家的行为举止会受到应激反应改变;

  比如性格害羞的人崴脚的时候也会大喊一声,这是呼救的应激反应;性格淡定的人遭遇火灾的时候也会慌忙地跑到出口,这是自救的应激反应。

  同样,孩子们遭遇不幸童年时也会因此而变化,正如部分父母常年工作在外,不怎么受到关心的孩子,喜欢做一些出格的行为引起家长们的注意。

  久而久之,应激改变成为常态,而用出格行为引起父母注意的孩子们也成了家长们心中的坏孩子。

  但是孩子们长大之后,也能感受到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于是他们就需要努力去改变那些因为不幸童年而引起的负面的性格、消极的态度。

  这也是为什么说“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他们的确需要在成熟之后,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判断好坏,并改善自我。既然不幸的童年能给孩子带来这么多的伤害,那么什么样的童年才是好的呢?

image.png

  “好的童年”对孩子来说,是什么样的?

  对于孩子来说最美好的童年莫过于满足他们一切需求的童年,孩子们最需要的就是生理需求的满足、父母的和谐相处以及安全的环境。

  对孩子生理需求的满足应该是比较容易做到的,换句话说就是让孩子吃饱穿暖,而父母的和谐相处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就比较难了。

  父母相爱对孩子有正面的影响,但是部分夫妻常常发生争执,甚至要离婚,那么家长至少要做到不在孩子面前争吵以及讲对方的坏话,这能很大程度避免对孩子伤害。

  而安全的环境则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家长能做的就是要教会孩子自保以及求救,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告诉父母,并且相信警察叔叔。倘若家长们能满足这三点,就可以给孩子很美好的童年了。

  孩子的出生意味着父母的人生进入了新的阶段,大家不再是为了自己而活的独立个体,而是需要承担责任、负担另一个人的一生、并与其他人紧密连接的一份子。

  因此,家长们要担起自己的责任,为孩子提供美好的童年,也让他在未来的生活里,凭借从美好童年中获得的力量勇敢前行。

【别让你的童年伤害孩子】相关文章:

不要让你的童年伤害孩子 07-01

别让护肤品伤害你的肌肤12-24

别让你的教育方法毁掉孩子09-19

别让宝宝这样看电视伤害惊人01-22

别让玩具成为伤害宝宝健康的匕首04-26

别让竞争伤了孩子10-17

别让孩子成为啃老族03-17

别让孩子失去朋友05-21

别让你的教养方式打消了孩子的自信心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