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朵朵女性网>生活>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

时间:2021-06-15 11:59:06 生活 我要投稿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哪个场合都要注重人际关系的方式方法,在人际关系当中也是有着心理学的,接下来由小编分享有关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人际关系心理学1

image.png

  人际关系心理学(Interpersonnal Ralation Psychology

  在搜集人际关系的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去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规律的心理科学。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明确人际关系中的种种心理、行为发生的条件和情境,并使有关这方面的知识系统化和理论化,使那些不完全详尽的社会常识性知识得到升华。

  任何人在社会生活中都会同别人,人际关系就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人际关系心理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心理反映了个人或团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心理的变化与发展取决于双方社会需满足的程度。人际关系心理还表现在认识、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在这三个相互联系的心理成分之中,情感是最重要的成分。因而人们彼此之间满足或不满足,好感或恶感就成了评价人际关系心理的主要特征标志。总之,人际关系心理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的基础。它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及至各种社会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人际心理关系如何对团体组织的气氛、活动效率以及组织成员的个性形成与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际关系心理的归属

  观察他人的行为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他人的起点,是人际关系心理的重要方面。在了解他人时,除了观察他人的行为多此一举这要探究他人的行为对自己具有什么意义及能说明什么,所以把针对他人行为的因果关系的认识过程称做人际关系心理的归属过程。对此有以下三个主要理论。

  1、海德的常识心理学。

  海德最先提出人际关系心理的归属方面的理论。他指出:在归属人际关系心里方面诸多概念时,与其系统地时纳有关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概念,还不如利用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运用的一般知识。他的研究前提是,要了解他人的社会行为,必须了解他人怎样认识和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他提出如下观点:如果个体的能力小于环境力量,行为就不可能发生。但是,光有行为的能力也是不能达到结果的,这时还要有行为的愿望,也即行为的动机,所以没有动机行为也不会发生。

  2、戴维斯的对应推论型理论。

  在海德理论基础上,戴维斯提示了感知者根据对他人行为的认知来推论行为者固的心理属性过程,即首先对应地判断所观察到的行为是否有意图,是否是在自由意志下采取的,与行为者可选择的其他行为相比有多大程度的固结果和产生了具有多大程度的社会性期待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行为者的心理属性。

  3、凯利的归属立方体模型理论(或称总体模型理论)。

  他对人们行为原因的心理归属的各种条件做了广泛的研究,采用统计方法中的分散分析法模型,即归属立方体模型。据此理论,他提出事物现象的原因的三个方面:不管怎样的心理归属原因,都离不开包括自己和他人在内的感知者——人;都存在着行为和反应的直接对象——实体;以及何时处于何种状态。他认为事物现象的原因可以在随事物现象的发生而发生、变化而变化(即共变)的各种因素中去寻求。

  二、人际关系心理的行为模式

  不同的人际关系心理表现出不同的人际行为模式,也即一方的行为会引起另一方相应的行为。一般的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规律是:一方表示的积极行为会引起另一方相应的积极行为。反之,一方表示的消极行为会引起另一方相应的消极行为。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

  1、F.李瑞的研究。

  他从人际心理调查报告中归纳出八类行为模式:指挥与服从、支持与信任、友好与协助、求援与帮助、服从与控制、反抗与惩罚、不友好与敌对以及炫耀与自卑。人际关系心理受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单纯的行为模式是很少发生的。

  2、C.舒兹的研究。

  舒兹指出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个体都有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的需要。他将需要分为三类:人与人之间的“包容:”、“控制”和“感情”需要。三种需要都可以主动或被动地转化为动机,因而可组合成六种人际关系心理的行为模式。

  3、霍尼的研究。

  他根据个体对他人的态度将人际关系心理的行为模式分成为谦让型、进取型和分离型三类。

  可以看出主动与他人交往,主动表示友爱、谦让、进取等特点总是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

  人际关系心理学2

  1、 首因效应:良好的第一印象赢未来

  首因效应,又称作“第一印象效应”,指两个陌生人第一次见面时对对方的印象会对两个人之后的交往产生影响。

  第一印象真的有那么重要,能够对今后两人的交往产生难以磨灭的影响吗?

  我们在日常交往中,尤其是与别人初次交往时,一定要注意第一印象,特别是在相亲、面试过程中,更要注意给别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的形成主要是依靠言行举止、面部表情、衣着打扮等,判断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初次见面时,一声温馨的问候,一张甜美的笑靥,一身得体的服饰,一个优雅的举动,都能给对方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而且这种良好的印象将会保持下去。

  因此,在交友、求职、谈判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首因效应,将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示给对方,为日后进一步的深交打下良好的基础。

  有时候去求职面试,总会有碰壁现象,那如何加深第一印象,获得理想的工作呢?有一位新闻系的应届毕业生去报社应聘就动了点小脑筋。

  当他到某报社应聘时,总编说连续拒绝了他三次,不需要记者,不需要校对,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

  他一如既往的笑着说,那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说完便机敏地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用”。

  总编看了看牌子,被他的执着给逗乐了,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

  这位大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牌子,给总编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从容机智乐观自信的表现,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2、近因效应:让近期表现更胜一筹

  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会占据主体地位,从而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心理学上将这种心理现象叫作“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对人们认知的影响远远大于以往所获得的信息。

  近因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通过实验后得出的结论,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吉姆印象的实验。

  卢钦斯编写了两段文字,用以描写一名叫作吉姆的男孩的生活片段。第一段文字将吉姆描写成热情外向的人,另一段文字则把他描写成冷淡内向的人。

  接下来,卢钦斯将重新组合后的两段文字分别给不同的被试者阅读。第一组,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现,冷淡内向的文字后出现;第二组,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先出现,热情外向的文字后出现。

  实验结果表明,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即首因效应的作用较大。

  罗兰曾说过:“交朋友不是让我们用眼睛去挑选那十全十美的,而是让我们用心去吸引那些志同道合的。”最近的印象往往是最清晰、最深刻的印象,却不一定是最全面、最正确的印象。

  近因效应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特别注意近期的表现,保持一直以来树立的良好形象。特别是在面对老朋友时,我们对每一次的交往都要认真对待,千万不能因为自己一次出格的行为,毁了多年培养起来的深情厚谊;与朋友发生矛盾时,要等到彼此心平气和的时候,再坐到一起促膝而谈,倾听各自内心的真实想法,避免多年的友情毁于一旦;在临别之际,给予朋友美好的祝福,即使你们曾经有过嫌隙,也会在这一刻冰释前嫌。

  3、相悦定律:多说我好喜欢你,让他(她)更喜欢你

  相悦定律,是指人与人在感情上的融洽和相互喜欢,可以强化人际间的相互吸引。也就是说影响一个人是否喜欢另一个人的重要因素是,对方是否也喜欢自己。

  “相悦定理”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喜欢自己,能够给自己带来愉悦的人。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用以证明人们在“美言”面前的反应。

  心理学家将被试者分为三个小组,让他们分别听到另外一个人对他们的评论,这些评论来自想要得到他们帮助的人。

  第一组听到的全部是赞美之词,第二组听到的全部是负面的评论,而第三组听到的是好坏参半的评论。

  实验结果表明,尽管完全明白评论者有求于他们,正面的评论不一定都符合实际情况,被试者仍然喜欢那些称赞他们的人。这说明,“好听的话”能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引起对方的喜爱。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都希望自己的言行品貌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欣赏。对方的良好评价能够让我们获得社会交往和自尊的满足,从而使我们产生愉悦的感情,我们也会以相应的友好态度回报对方,于是彼此间的情谊便会更加深厚;相反,对那些厌恶我们的人,我们也同样厌恶他。

  乔·吉拉德是世界最伟大的销售员,他成功的秘诀就是让顾客喜欢他。为了得到顾客的喜欢,每个月他都会给顾客寄问候卡片,上面只有这样一句话——“我喜欢你”。

  正是这样一种不可思议的方法帮助乔·吉拉德平均每天卖出6辆车,年收入超过20万美元,创造出连续12年销售第一的奇迹,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誉为“世界最伟大的销售员”。

  我们别小看这么一句话的作用,它能使对方知道你在想什么;如果缺少了这么一张卡片,即使你真心喜欢、感谢你的顾客,对方也不会知道。

  4、改宗效应:敢于得罪人,不做老好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哈罗德·西格尔通过研究发现,当一个观点对某人来说十分重要的时候,如果他能用这个观点使得一个反对者改变其原有意见而和他持一致观点,那么他更倾向于喜欢那个反对者,而不是一个从始至终的`同意者。

  简而言之,人们喜爱那些在自己的影响下改变观点的人甚于那些一向附和自己观点的人。

  显然,人们通过和某人辩论使某人改变观点,从而感觉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且拥有成就感。 这一发现被称为“改宗效应”。

  很多人信奉交际要圆滑、玲珑的论调,他们认为要想有人气,就要做交际圈子里的老好人。

  所谓的老好人,就是在团队里和稀泥的人,他们的口头禅就是“好,好,好”,无论你说什么,都会发出赞同的声音。

  由于改宗效应的作用,这种“你好,我好,大家好” 的老好人并不会真正得人心。这类没有主见的人充其量就是初步交往的对象,并不值得进一步的深层次交往。

  “嗯,这个意见不错。”“你说什么就是什么。”这些就是老好人李林的口头禅。不管你说什么,他都会做出应和的举动,以此迎合你的观点。他奉行着“多栽花少挑刺”的理论,表面上与人为善,暗地里自有一套想法和做法。

  开始,周围的朋友都认为李林很好相处,可是几次处事之后,大家对他有了新的印象。交际圈的朋友一致认为,李林凡事“好,好,是,是”的态度给大家留下一种没能力的感觉。

  心理学家已经明确指出改宗效应对人际关系影响十分重大,老好人的做法在如今的社会根本行不通。

  相反,那些敢于直言,勇于提出自己观点的人更容易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所以说,人际交往中不要忽略改宗效应的存在,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的心理。

  5、犯错误效应:偶尔犯点小错让你更有吸引力

  生活中常常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些在各方面都表现优秀、几乎完美无缺的人,往往在人际交往中不太讨人喜欢;

  相反,那些虽然很优秀,却偶尔会犯小错误的人深受人们的青睐。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犯错误效应”,也叫“白璧微瑕效应”,即小小的错误反而会使有才能者的人际吸引力提高,白璧微瑕比洁白无瑕更令人喜爱。

  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设计了这样的实验:在一次竞争激烈的演讲会上,共有四位选手,其中两位才能出众,不相上下,另两位才能平庸。 才能出众的选手中有一位不小心打翻了桌上的咖啡,而才能平庸的选手中也有一位打翻了咖啡。

  实验结果表明:才能出众而犯了小错误的人被视为最有吸引力,才能出众而未犯错误的人吸引力居第二位,才能平庸而犯同样错误的人最缺乏吸引力。

  小李能力超群,业务能力强,可同事并不喜欢他,背后称他为机器人,他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他。事情转机来自于小李偶尔犯了个错误,一次他心情苦恼时喝得酩酊大醉,第二天睡过头迟到了一个多小时。

  结果老板没有责备他,同事们也开始对他笑脸相迎。他的无心之过帮助了他,使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丰满起来,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而不再是“机器人”。

  让自己成为有分量、受欢迎的人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谁掌握了对方的心理变化,谁就能拥有主动权;谁读懂了对方的想法,谁就能够稳操胜券。

  所以,对心理活动的观察与分析,能够帮助我们解读内心、剖析人性,进而有效主导人际关系的脉络,让自己在职场上、商场上、亲友圈中成为有分量、受欢迎的人。

【人际关系心理学】相关文章:

人际关系应该注意什么呢01-14

职场人际关系技巧新人须知01-08

心理三高会影响人际关系01-11

管理者和下属人际关系01-04

分析男人心理学01-05

心理学上喜欢黄色的人01-07

心理学上喜欢粉色的人01-07

爱情颜色心理学测试01-06

美容师必知职场人际关系相处之道 01-11

三个小心眼帮你人际关系更和谐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