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朵朵女性网>起名> 诗经取名的典故

诗经取名的典故

时间:2022-06-15 13:22:47 起名 我要投稿

诗经取名的典故

  诗经取名的典故,《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以下分享诗经取名的典故。

  诗经取名的典故1

  读了那么多年的《诗经》,你知道诗经取名的典故吗?

  《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全书主要收集了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是在公元前6世纪,作者包括从贵族到平民的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那么《诗经》是谁编定而成的呢?历史上广泛影响的主要有“献诗”“采诗”“删诗”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和编定的一些信息。

  “献诗说”: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是有史籍可考的。《诗经》中不乏这类作品。具体可参考《国语》。

  “采诗说”:汉代人认为周到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这种说法是否确切,颇有争论。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未必没有采集来的作品。

  周王朝是否实行过采诗制度,虽不能确定,但如无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乐官的参与,民间之诗很难汇集于王廷。因此,可以说,《诗经》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等。具体可参考《春秋公羊传》和《汉书·食货志》。

image.png

  “删诗说”:这些作品编集成书,汉人认为经过孔子的删定。事实上,早在孔子的时代,也有与今本《诗经》相近的“诗三百篇”的存在。孔子对诗做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

  但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信的。(删诗说始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唐人开始怀疑孔子删诗说,如孔颖达等)无论孔子是否删诗,孔子和《诗》都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整理编定《诗经》的人和具体情形,今天已无从得知,可能周王朝的乐官在《诗经》的编集和成书过程中起了相当中重要的作用。大约公卿列士所献之诗,以及采编来的民间之诗,最后都集中到王朝乐官手中,月光乐官掌管的诗一定很多,整理编选其中的一部分作为演唱和教诗的底本,是完全可能的。

  诗经取名的典故2

  《诗经》名称的由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朗朗上口的诗句,相信大家都已熟知,那关于《诗经》的知识,大家知道多少呢?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反映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后来又成为重要的国学经典。《诗经》还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教材之一,它在结集成书以后,便成为各类教育的课本,使用的时段从春秋到清代的漫长岁月。

  《诗经》在开始阶段都是歌词,用以演唱,当时的歌咏往往采用对唱的方式。这样一来,就使得进行歌唱的人有一种心理期待,要得到对方的回应,对方也会为回应做好准备。

  这样一来,用以演唱的歌词就被称为诗,表示期待、准备之义。歌词通常都很精练,有节奏和韵律,所以,歌词这种文本也被称为诗。这样,诗就变成了一种文体的名称,而它所蕴涵的准备、等待的意义,通过字形得到了保存。诗,字形从寺;寺既表义又表音,其意义是等待、准备,这是“诗”字的最初内涵。

  《诗经》在先秦时期通常称为诗,或称为诗三百。至于后来称为《诗经》,和它被用作教材直接相关。《国语楚语上》记载,楚国的申叔时在谈到贵族子弟的教育时提到了多种课本,其中就包括《诗》:“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

image.png

  《诗》是贵族子弟所用的课本,具体的讲授是“诵诗以辅相之”,通过咏诵作品而对贵族子弟进行熏陶,使他们健康成长。《左传》、《国语》也有大量春秋时期士大夫赋诗引诗的记载,这也有力证明,这些贵族成员受教育阶段,《诗》是他们的必修课。

  否则,他们不可能引诗赋诗如数家珍,对作品极其熟悉。《诗》是周代官学的重要教材,是贵族子弟受教育阶段必备的课本,从而确立了其权威地位,为它后来成为经典奠定了基础。

  把《诗》称为经,首见于《庄子天运》: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

  这是假借孔子之口,把《诗》和其他五部书统称为六经。这里透露的信息表明,《诗》被称为经,和孔子所创立的儒家直接相关。孔子所开设的私学,把《诗》作为基本课程。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在成为宗师的同时,孔子及其传人所推崇的《诗》,自然也就成了经典,尊之以经。《礼记经解》是解经之作,其中所列的六经就包括《诗》,把它列为六教之一。《诗》而称为经,与孔子及其传人对它的弘扬、传授直接相关。

  战国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各家都有自己的经典。《老子》是道家的经典,被称为《道德经》。《墨子》是墨家的经典,既有《经上》、《经下》,又有《经说上》、《经说下》。《诗》被尊为经,《老子》、《墨子》也被称为经。在这个历史阶段,《诗》的地位与其他学派的经典共存并立,还没有显得特别突出。

  进入汉代以后,传经《诗》者分为齐、鲁、韩、毛四家,这些经师原本在民间讲授《诗经》,属于私学,他们进人朝廷,特别是担任博士之后,使得《诗经》在朝廷传授成为专门的学问和职位。至汉武帝“罢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诗》遂由儒家一门之经跃为王朝之经,天下之经。

  《诗》被尊为经,极大地提高了它的地位,使得它在更大范围得到普及,无论官学还是私学,都把《诗》作为基本的教材。同时,对《诗经》的注释、解读也成为一门显学,并走上了经学化的道路。

  诗经取名的典故3

  诗经的由来

  《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没有内容的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和由仪。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名称由来

  《诗经》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到这个名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司马迁用的也是这个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3] 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三百一十一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image.png

  产生年代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已在春秋时期,整部诗经的时代,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产生的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

  《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大雅》也是西周时代的诗,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

  创作者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 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构成了诗经的另一部分。《尚书》记载,《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

  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

  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宜于农业却是实情。“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宗教信仰与社会政治融为一体,这就是《诗经》中为什么会有许多祭祀性颂诗与雅诗的社会基础。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史称刑措不用者四十年,这时可称为周代的黄金时期。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传承历史

  据说春秋时流传下来的诗,有三千首之多,后来只剩下三百一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他传诗。到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

  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流传,而如今只剩外传10卷。当今世上流传的诗经,则是毛公(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的毛诗

【诗经取名的典故】相关文章:

以诗经中的典故取名的名人06-15

诗经女孩取名05-27

诗经取名女孩04-14

诗经经典词语取名06-15

古代诗经取名06-15

诗经取名女孩虎宝宝06-11

诗经楚辞论语取名女孩06-10

诗经楚辞取名男孩大气06-14

女孩楚辞诗经取名大全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