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朵朵女性网>育儿> 中国的孩子早已变了

中国的孩子早已变了

时间:2022-05-05 17:53:26 育儿 我要投稿

中国的孩子早已变了

  中国的孩子早已变了,现今生活中,我们能听到老一辈和一些老师总是抱怨,现在的孩子是非常难带的,他们觉得教的孩子一届不如一届。下面是中国的孩子早已变了内容!

  中国的孩子早已变了1

  1、当今的孩子背负着沉重的情感负担

  回想我们小时候,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很难投入过多的关注在某一个孩子身上。

  但是现在的孩子是什么样?

  上海这样的城市里,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六个人围着他,这六个人会把最好的付出给他。

  那么六个人爱一个孩子,你能体会到这个孩子的感受吗?

  你知道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吗?

  他内心里面的苦闷你知道吗?

  其实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他就要报恩。

  我看到一个四岁的孩子跟奶奶说:奶奶,我长大后赚钱给你用。

  是因为他觉得奶奶对他太好了。

  可是等到十几岁他就搞清楚了,他报不了这个恩,为什么?

  因为这些大人又不会要他的钱来回报,他们要的是孩子去读名牌大学。

  可名牌大学在中国就这么几所,凭什么就你们家孩子去呢?

  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三的学生来找我咨询,他们所有的症状都是一样的:到了高三不投入学习,整天看手机,整天看小说。

  你问他想不想考大学?

  他回答,想,还要考好的。

  那为什么不投入呢?

  因为他们焦虑不堪。

  我只要说一句话他们就会淌眼泪,我说:“你可能考不到你觉得理想的大学,然后你会觉得实在对不起你的家长,他们对你太好了,是不是?”

  孩子们一听眼泪就淌下来。

  孩子们太可怜了。

  我跟这些孩子说:“谁告诉你,你家长的幸福要你来负责任?孩子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对另外一个人的幸福负责任。

  比如说两个人谈恋爱,一个男的对女的说‘嫁给我吧,我会给你一生一世的幸福’,结果没有三天就吵翻天了。孩子们,你记住,幸福是自己的主观人生体验。”

image.png

  2、幸福不是别人能给的

  有一个妈妈,她培育了一个博士儿子,这个博士后来做了外交官,谁都羡慕这个妈妈,但是她天天在吃抗抑郁症药。

  还有一个妈妈,她的儿子只不过是个普通工人,但是我们看到这个妈妈天天在乐呵呵地跳广场舞。

  所以,幸福不是别人能给的,而是自己的主观体验。

  父母们要告诉孩子不要背这个包袱,轻装往前走,这个才是给孩子正能量。

  讲一句贴心的话,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你要记住,不是他要来的,如果他要选择未必会选你,你是单向选择。

  我跟我儿子经常说的话是,“儿子,咱们母子一场,彼此不要嫌弃,你不嫌我,我不嫌你。”

  孩子没有这种重担,他才能轻装往前行,他才不会有一考试就焦虑。

  我们能看到现在的孩子有空前的学业压力,这只是显性的,而隐性的东西是孩子们整天跟焦虑高危人群在一起,这些人是孩子的父母、老师。

  你想想看,如果孩子在学校、在家里都要面对一群焦虑的人,人人对孩子拉橡皮筋,老师在学校里不停强调考试、学习;

  孩子回到家,家长也在强调考试、学习,那孩子可能就完了。

  跟焦虑的人在一起,会疲惫不堪,我们孩子所遇到的压力是全世界没有的。

  美国的学校不应试吗?

  也应试的,人家的学习任务也很重,可是人家的老师和家长不是我们这样的内心世界,我们(父母)自己太脆弱、不够强大。

image.png

  3、当今的孩子对话语权要求很高

  现在孩子的第二个特征是对话语权要求非常高。

  这绝对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在中国几千年来是没有的。

  我有时候在思考,独生子女政策虽然有很多弊端,但是它会推动民主进程。为什么呢?

  首先,人的环境不一样。

  我们小时候被教育成“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我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

  现在孩子的生活是这样的,他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直接跟大人对话,为什么你说话我不可以说话呢?

  反过来看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者,还是秉承老一套。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中学生被老师教育的时候,老师在训他,这个中学生就这样子,“你讲好了。差不多了讲好了吧?我可以进教室了吧?”他根本不会听你讲的。

  为什么?

  因为你不了解他话语权要求很高,你没有给他平等的对话。

  这也就是我们职场上马上要面对的93年以后的人。

  曾经有个老总找我,说他有一个名牌大学的实习生,这个实习生在开会的时候负责做记录,会上老总发完言,实习生说:“我也来讲。”

  老总说:“怎么轮到你讲?”

  他说:“我为什么不可以讲?我也了解啊!”

  于是这个老总就看不懂了。

  我跟他说,你要看懂他们话语权要求很高,如果你不让他有话语的可能性,他就到网上去说,你堵不住他的。

  所以各位,你想想看,有这种平等话语权要求的民族,它怎么不是进步的呢?

  这是对我们几千年文化的一种挑战。

  你要面对的是我们的文化怎么来衔接。

  只有把它衔接好了以后,孩子才能够平稳地过渡,而不受到他前代人的压制,这是我们所遇到的问题。

  水木然认为中国正在经历一个激荡的大年代,社会变化日新月异。

  中国的孩子早已变了2

  之前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生想告诉母亲,她是如何长大的,有无共进退的朋友,她内心的自卑与怯弱,她不具备坦然被爱的能力,可是刚一开口,就听见母亲说了一句“怎么就你那么多事”,她瞬间哑然。

  寥寥数语,说中了多少子女的泪点,又道出多少“中国式父母”的现状。心理专家陈默也曾说,中国孩子已经变了,但中国的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这些都让人不得不重新思考,当今时代中国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的矛盾。

  一个时代的发展具有强大的连锁反应,处于时代洪流中的人们被大环境推着走,不知不觉间,已与时代融为一体。父母和子女本就是处于两个时代的人,彼此携带着不同时代的不同特征,自然而然就会有矛盾产生。

  根据父母与子女受教育的程度、接触信息的差异、外部环境的压力、人生价值的追求,如今两代人的矛盾大致体现在认知、表达、感受三个方面。

image.png

  1、认知之间的矛盾

  我们的父母大多出生在七八十年代,那个时候的教育状况城乡差距大,升学压力小,学习动机大多为工作的分配,因此学习到的东西大多数与就业相关,或者是单纯的学科教育,没有现在多元化的、开放的教育内容。

  这就会造成认知的差异,特别是那个时候的大学学历还是比较稀少的,研究生更是罕见,高中学历占比多,甚至有的是初中。客观来讲,父母的许多认知可能还没有子女全面。

  还有一点就是现在信息化的时代,孩子们接受着四面八方的信息,好的坏的都有,父母那个年代的人接受信息比较片面,就比如说现在发达的短视频平台,已经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认知。

  在力量的驱使下,必然会在认知方面产生矛盾。一部让人哗然的国产电影《狗十三》讲了一个青春期少女的孤独与成长,在家中倍受冷落的李玩。

  小狗给了她陪伴,在李玩的心目中,这只小狗就像家人一样,然而家人却认为只是一个宠物,想送走的时候就送走,父亲的应酬聚会上还让李玩吃狗肉。

  可见,在对于小狗的认知上,家人和李玩是存在差异的,故事则把这种矛盾刻画得十分形象。

image.png

  当面对同一个事物时,彼此间的认知发生了冲突,有时候,子女不理解父母的做法,在他们的认知中,这件事就不该是那样的.。但是反过来,父母也难以理解子女。

  追溯到认知差异产生的原因,可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之所以难以理解,都是因为时代中的教育、信息多方面造成的。这种差异无疑是父母与最大的鸿沟,双方都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

  2、表达之间的矛盾

  父母与子女之间最不能缺少的就是表达,但并不是所有的表达都能让对方接受。社会发展到现在,子女的自我意识已经越来越强,内心拥有着表达自我的一种渴望。

  在七八十年代的家庭中,孩子大多为两个或两个以上,这个时候表达自我的机会就少了许多,习惯性听取父母的意见,或者按照父母的方式去行动。

  反观现在,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或二胎家庭,孩子的个性在其中就显得尤为明显,对于自我的表达更是特立独行。

  许多父母是理解不了的,回想起他们那个时候,很少有现在的所谓叛逆期,和父母吵架、离家出走的情况,而现在的孩子叛逆已经是家常便饭。

  这个状况其实不能简单地埋怨孩子,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父母的父母,通常情况下总要有一方在家务农,或者两方都种地,在就近的地方工作,去别的城市的情况还是较少的。

  然而如今的好多父母,北上广打拼几年不回家,还有经常加班不怎么陪孩子的,已经出现太多太多。

  站在父母的角度上,是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但是这一批孩子的孤独感正在与日俱增,如果父母给予足够的陪伴,孩子可能就不会做那些特立独行的事情,来刻意引起父母的注意。

  自我意识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分别是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其中的心理自我通常指青春期。青春期的我们,都会产生一些特别的心理状态。

  但是我们不知道该如何表达,从而选择了错误的表达方式,让父母变得不知所措,最终也忽视了正确的表达。

  除了自我的表达,还有关于爱的表达。走过饥荒年代的父母,认为吃好喝好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好,所以他们在表达爱的时候,经常会问候吃穿。

  但是从我们现在接受的教育和观念来看,父母就应该是去关注孩子内心成长的,必须要询问情绪状态才是关心,这就导致很多时候父母的表达让孩子没有感觉到爱,而孩子的表达也让父母感到疏离。

image.png

  3、感受之间的矛盾

  卡特尔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两种,所谓表面特质,就是通过外部可以观察到的,而根源特质则是潜在的。

  其实许多中国家长看到的都是表面特质,比如总是和亲戚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好好学习成绩差,每天懒惰不上进,却没看到孩子在学校感受到的巨大压力和焦虑。

  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大多都是在练习题中度过的,学习是为了去更好的学校,之后接着再学习,对于整个世界的感受就是不停地追赶,永无止境的努力,当你达到一个高峰时,发现还有另一个高峰。

  但是感受到焦虑的不只有我们,还有父母,他们替子女负重前行,感受着生活的压力,许多时候,我们都不懂,什么是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压力对我们来说似乎很抽象,将心比心,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压力对父母来说也很抽象。

  父母和子女在面对这个社会、世界时的感受总是有些许不同,所以想要真正的了解,是需要用心、用时间的。

  感受之间的矛盾是必然的,两者所扮演的角色本就不同,但也并非难以跨越,毕竟亲密的血缘关系是能够感同身受的。

  即便是最亲近的人,也会有矛盾。正因为是最亲近的人,才会有矛盾。社会发展到今天,中国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模式已经更新,那么新的矛盾也会应运而生。

  无论是哪方面的矛盾,都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个家庭、某个人,只能说人活在时代中,时代造就着人。

  一切都在变化,唯有爱不会变。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的是教育方式、相处模式,而不是彼此间的距离。无论如何,父母都会无条件地爱护子女,子女也会无条件地依赖父母。

【中国的孩子早已变了 】相关文章:

中国领养孩子的要求是什么04-25

吓唬孩子的危害04-29

收养孩子的问题04-25

中国白酒的种类04-22

孩子和其他孩子发生矛盾 04-22

孩子好听的小名大全04-28

如何教育偷钱的孩子04-23

怎么管教说谎的孩子04-23

怎么教育说谎的孩子04-23

撒谎的孩子怎么管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