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朵朵女性网>育儿> 父母的放手里藏着最真的深情

父母的放手里藏着最真的深情

时间:2021-06-04 19:16:30 育儿 我要投稿

父母的放手里藏着最真的深情

  父母的放手里藏着最真的深情,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培养总是非常慎重,适当减轻孩子的压力是很重要的,宝宝在这个时候还没办法做到一些事情,应该与孩子共同解决问题,一同成为更好的人。现在分享父母的放手里藏着最真的深情。

父母的放手里藏着最真的深情

  父母的放手里藏着最真的深情1

  跟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家长往往倾注最深沉的爱,其实孩子是能够感受到的,父母的放手里,藏着最真的深情!

  昨天,表妹带着五岁的女儿莎莎一起参加家庭聚餐,席间聊起下周幼儿园开学将至。

  她忧心忡忡地谈起,上学期刚入园,每次送莎莎去校门口,小家伙都哭得泣不成声,使出各种方式抚慰哄骗都无济于事,最后她自己都忍不住掉泪了。

  孩子缠着她不放,她也不舍得放手,最后只好强行让老师拉走,整个学期做妈的基本都在酸楚中坐立不安。

  眼看这次新学期开学季马上要到了,这几天莎莎小朋友又开始闹情绪了,表示不肯上学。

  长叹一口气,她说:

  我现在都比孩子还焦虑,一想到孩子又要哭个不停,还不知道这学期要持续多久,我这人就狠不下心。

  每年的开学季,这种场景很常见,一些妈妈们和孩子容易在分离的时候,一同陷入了焦虑,在难舍难分的缠绵里七上八下。

  表面上看起来,是孩子难舍妈妈,深究起来,往往是妈妈自己过于脆弱,难以放手的问题。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过一个咨询案例。

  前面几年妈妈都在家带孩子,现在孩子大些了,她开始重返职场,可是每天出门,孩子都哭得撕心裂肺。

  最关键的是,她上班时间都很难聚焦注意力,老是担心孩子在家的情况,想着孩子的哭声心碎不已,如坐针毡,才工作没多久,整个人已经身心俱疲,在纠结着要不要辞职,重新和孩子每时每刻黏在一起,但又不舍得新工作。

  后来在咨询师的疗愈里,才意识到自己内心的冲突:是孩子的哭闹重新唤起了她自己童年时对分离的过度焦虑,所以她需要处理的是自己的问题。

  其实想要孩子顺利地度过这个阶段,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她的处理方式和态度:

  面对合理的分离,妈妈自己先要摈弃愧疚痛苦等负面情绪,懂得适度的放手,才是跨越障碍的最佳方法。

  之前热播的好口碑美剧电影《奇迹男孩》感动了无数人。

  影片中的小男孩奥吉天生脸部畸形,经历了27次手术才得以存活。10岁的时候,他走出了家庭这个保护圈,被父母强烈要求送到了普通学校。

  这个决定,不止是对孩子,对父母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他们当然恨不得为有缺陷的孩子遮风挡雨,免去所有的噩梦。

  但是更知道,哪怕前路多坎坷,纵也有诸多不舍百般忧虑,还是要毅然果断地鼓励孩子,去过正常人的生活。

  父母不管内心多么跌宕起伏,表面都是荣辱不惊的,在每次送到校门口的时候,尽可能轻轻松松地展示着往常的笑容,拥抱,支持,然后挥手告别。

  后来奥吉在学校历经漫天的恶意,友情被背叛的失落,同学的欺辱,自我深度的怀疑,他的父母始终坚持不包办的态度,只是指引他不逃避不退缩,最终他还是慢慢拿下了头上的盔甲,敢于面对真实的自我。

  他的勇敢,幽默,爱心等美好的品质,也让他收获了奇迹男孩的勋章。

  这一切都首先源于父母勇敢而坚定的放手,让他走出了自己的小天地,在不妥协的抗争与饱满的家人之爱里,经历了心理上的磨砺,重塑了认知,完成了强大而乐观的性格涅槃。

  这样的放手里,藏着最深沉的父母之爱。

  有次听浙大的一位教育博士讲座。

  他说起自己读书的一个经历。

  他那时候寄宿在县城的亲戚家,在重点中学读书。因为刚去新学校,有点抗拒去面对新的环境。熬到周末回家,都非常开心。

  然后要离开家的时候,总是留恋万分,不舍得走也不想走。

  他妈妈每次送他到村子边上,就开开心心地告别。他尝试着回头,想看看妈妈是否在风中凝望着他的背影发呆,可是很遗憾,每次都落空。

  妈妈那么干脆那么轻松地和他说再见,不留一滴眼泪,不留一次的回眸,直接走了。

  他一个大男孩,起初都觉得老妈好绝情,他也不好意思再过度的眷恋。几次过后,就习惯了离家返校。

  后来他考上了浙大一路读博创业,做得红红火火。

  也曾多次和妈妈面对分离的场景,哪怕送君千里不知归期,妈妈依然每次都没有和他难舍难分,只有一贯地平淡自在。

  多年后和妈妈问起这个心底的疑问,他妈妈腼腆一笑:

  “就是为了怕你不舍得,我才必须若无其事,你以后,总该会越走越远,要放你走,妈妈就不应该缠着你。”

  那一刻,他才读懂了这么多年,每一次的分离,妈妈看似绝情的放手里,藏着最浓的深情。

  这位博士的妈妈也是个很有智慧的家长。

  她很清楚地明白,孩子不是她的私人物品。

  当孩子需要读书,需要走更远的路,她就不要束缚他飞翔的翅膀,不要他有留恋不舍的转念,让他走向他本应该属于的那个群体,去融入,去探索,去学习。

  既然无法寸步不离,与其拥抱着孩子不舍流泪,让过度紧密的关系强化孩子的脆弱,还不如在心底默默思念,祝儿安好。

  因为父母之爱注定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分离。

  可是现实中,很多父母往往以爱之名,在各种担忧里,不舍得放手,对孩子进行了无死角的包办与掌控。

  因为害怕孩子飞远了,试图紧紧地抓住孩子,打着为孩子好的名号,怕孩子受伤怕孩子吃苦,给孩子做各种安排。

  有时候,不是孩子太脆弱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死不放手。

  殊不知,在每一次不肯放手的执着里,消耗掉了孩子更多的成长可能性。

  譬如前段时间,网上被一位北大毕业生的长文刷屏了。

  顶着名校毕业的各种光鲜履历,实际上他和父母的关系冰封到极致,甚至已经数年没有回家过年,还拉黑了他的父母。

  他在公开信里言辞激烈地控诉了父母多年以来对他的各种“操控”。

  在他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班里文艺演出规定必须穿短裤。他妈妈却强迫他穿长裤,从小到大任何衣服都只能根据父母意愿来置办,他从来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五六年级,他有次参加奥数比赛,发现文件夹被别人涂抹了,回到家后,他妈妈非但不安慰,还幸灾乐祸地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他认为是父母的控制导致了他成年后的各种性格弱点。

  因为他妈妈一直倾向于把他关在家里,按她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而他的自我则在从小养成的惯性里被压抑了。

  导致他在成长的路上,深受被父母捆绑在一起的伤害。

  他的父母,就是完全不懂得放手的家长范例。

  他们用各种无形的情感制成的枷锁,控制住了孩子,以为会如他们所愿,而长大后的孩子,即使读书再抢眼,却无法面对内心的千疮百孔,带来了最违背父母初心的结局。

  最终,这场厮杀的战役里没有赢家,只有两败俱伤。

  父母的放手,让我们得以探索未知的新世界;父母的放手,让我们可以见识更辽阔的天空。

  但是这种放手,不是放纵,是有原则条件的。

  一、帮孩子建立界限。

  有时候,平衡的度很难把握,要么走到了控制包办的极端,要么期待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又天性放飞过猛了。

  当孩子在公共场所吵闹,当孩子在动车里奔跑,当孩子在肃静的场合喧嚣,当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当孩子触犯了安全的准则,妈妈要觉察平复自己的情绪,教孩子可以怎么做,帮孩子树立行为的界限。

  同时给予孩子温暖的拥抱与全然的接纳,让孩子明白说“不可以”的只是行为本身,而妈妈一直爱着你。

  二、不无视孩子的需要。

  面对分离焦虑,妈妈要适度狠心不缠绵,但不是说因此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生硬地推开孩子,无视恐惧的呼唤。

  而是多给予孩子一分温柔的理解,逐步让孩子明白,孩子需要上学,妈妈需要工作,只是暂时地离开,但是妈妈还会回来。

  孩子在一段时间的难过不舍后,面对妈妈不在的空间里,在新的群体里,渐渐尝试探索与融入,获得安全感,收获向外界独立探索的.勇气。

  三、明确孩子的责任意识。

  孩子不肯上学,父母比孩子还难受;孩子书包重,父母抢着背,作业拖延磨蹭,父母焦虑抓狂,这些都是付出过满的父母,没有及时明确孩子的责任,让孩子在习惯的享受里缺失了属于自己的责任感。

  把本应该需要孩子承担的责任,自然地扔给了父母。

  这其实在变相剥夺了孩子的成长。

  父母付出得越多,孩子的潜能被激发的也越少,因为全能的父母在无形中暗示着孩子的无能,过度的照顾里是展示的是孩子的“弱小”,所以需要重新和孩子明确责任:

  不多参与孩子的事,让孩子重新找回承担责任的机会,对自己的事负责,培养责任心。

  作家伊姐曾说过:选择放手的父母,付出了比限制孩子,更多万倍的深情。

  心理学上,人本主义认为只要给予阳光雨露,每个孩子都有自我实现的本能。

  而如果父母不肯放手,那么孩子的自我就会消失在与父母共生的泥潭里,错失了连接全世界更辽阔资源的可能性,自我实现将无从谈起。

  想拥有你,更想你拥有全世界,相信所有懂爱的父母,都会明白,你的放手里,藏着最真的深情。

  父母的放手里藏着最真的深情2

  我们常常讲,父母对子女之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因为这是一种注定分离的爱。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处理好这个问题,我们经常会遇到父母对儿女控制过多、过严的案例。随着子女慢慢地长大,子女与父母的矛盾就越来越坚锐。

  在这个时候,这些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孩子已经到了需要分离的时候,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焦虑其实是来自于当孩子离开以后内心深处的空虚。他们有一个很好的借口,外面的世界太危险,自己的孩子还没有做好准备去应对外界那可怕的、危险的世界。因此,他们对孩子的控制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严重。

  他们总是想介入孩子的生活,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替孩子安排人生。

  但是,这种“以爱之名”的控制,却成了孩子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孩子在前面拼命奔跑想要逃离控制,而父母却在后面穷追猛打,“你必须听我的”!

  多少父母和孩子之间,都处成了这样相爱相杀的关系。

  在英剧《黑镜》中有一集,讲述了妈妈是如何用“为你好”的爱,毁掉孩子的悲剧。

  当女儿Sara三岁时不慎走失后,忧虑焦急的妈妈就决定动用一切方式来保护女儿不会受到伤害。

  她通过一个名为“大天使”的黑科技组织,给Sara的脑子里植入了一枚芯片。

  通过这枚芯片,妈妈能够通过监控设备,随时监测Sara的实时位置,掌握她的身体状况,甚至还能控制Sara眼前看到的画面。

  从此之后,电视里少儿不宜、血腥暴力的场景都在妈妈的控制下变成了马赛克。

  甚至是邻居家那条暴躁的黑狗,在Sara眼里都成了一团模糊。

  Sara的世界里不再有悲伤、愤怒、恐惧等任何负面的场景,她看不到危险,也不懂得如何回避危险。

  越是未知,越是好奇,Sara开始对那些罪恶的东西充满向往。

  长大后的Sara轻易地就和男同学发生性关系,甚至尝试毒品,最终与妈妈决裂,离家不知所踪。

  一心想保护女儿的妈妈,用了最错误的方式,剥夺了Sara独立成长的权利,导致她受到了更大的伤害。

  有人说,爱都是对的。

  但实际上,强加于人的爱,是一种束缚;完全不顾对方感受的爱,是一种自私;持续施压不留余地的爱,是一种伤害。

  心理学家李雪曾说:“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父母无论把“为你好”加上多少形容词,都不能掩盖一个事实:控制的本质不是爱,而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徐峥在接受《十三邀》采访时说了这么一句话:“很多中国妈妈的爱是控制的,是期待对方活成自己眼中的样子。”而这,恰恰是亲子关系中的最大的杀手。

  知乎一位网友在“父母千方百计想控制你的生活和决定,怎么办?”这个问题下面,讲述了自己与父母尴尬的关系。

  从小,他就被父母寄予厚望,父母给他设定各种目标,也控制着他生活的方方面面。

  爸爸只允许看科教和新闻频道,一旦发现他看电视剧或是动画片,就会狠狠地骂他。

  他的房门不可以关更不能锁,因为爸爸会经常偷偷地进来查看他是不是在学习。

  当他高考失败,没有按照爸妈的期待考上985学校之后,父母就开始天天讽刺他。

  “那些日子,我只剩下窒息的感觉。”

  于是,大学一毕业,他就跑到了离家千里的广州。

  无论父母如何哀求,表示想他,要他回家看看,他都不为所动。

  在最后,他恨恨地说出了这句话:

  “给你养条狗,又听话又随便骂不记仇,这样总满意了吧。”

  父母与孩子,走到了这一步,实在扎心又无奈。

  不可否认,父母的初衷是好的,希望孩子更加优秀,在未来能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但是,父母过高的期待常常会以另一种形式展现出来---控制。

  控制,压得孩子喘不过气,只想拼命逃离。

  于是,亲子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直到再也无法修补。

  蔡康永说过这样一句话:

  “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什么?是给他们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他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这就是我们对他来到这个社会最好的回报。”

  真正的爱,是尊重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放弃那些不合理的期待,把选择的自由还给孩子。

  挫折也好、失败也罢,人生的酸甜苦辣,都要放手让孩子亲自去尝一尝,这才不枉他们来这世间走一遭啊。

  智慧的父母懂得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孩子的事让他自己干;鼓励孩子走好自己的路,相信孩子一定能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最深厚的爱,是看着孩子受困、吃苦,父母沉住气不插手,不随意替孩子解脱。父母要善于鼓励孩子接受各种挑战,相信孩子一定能凝聚勇气和耐力,相信孩子一定能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不断取得成就感,不断提高自信心,相信孩子一定能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父母的放手里藏着最真的深情】相关文章:

最容易栽在火星星座手里的星座01-15

卧室放什么最招财01-14

春节家里放什么花最吉利01-06

父母最恶心的道德绑架01-09

父母的无心之言最伤害孩子01-05

父母最容易遗传给孩子的疾病01-11

深情专一的星座男01-15

深情地呼唤散文01-10

家长别让孩子的聪明毁在自己的手里01-05

最深情的生日祝福语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