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朵朵女性网>阅读> 关于大平调散文

关于大平调散文

时间:2022-07-02 10:03:34 阅读 我要投稿

关于大平调散文

  关于大平调散文,说到大平调,相信许多人都听过吧!而大平调戏曲是我国的非文化遗产,它的起源在明代,至今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大平调散文!

  关于大平调散文1

  因为听说老爹进入了市梨园春戏曲大奖赛总决赛,所以,在总决赛开始前半个小时,蓝伶就坐到了电视机前等待著看直播。

  总决赛开始了!老爹唱的是大平调《铡美案》中的一折。这是老爹一生中最得意的一出戏,他因演出这出戏而获得了“活包公”的美名。

  然而,出乎蓝伶意外的是,在这折戏中,老爹演的却是陈世美,是在为一个小青年配戏。

  不用说老爹演陈世美一样演得非常出色,就说那个年轻的老包,那粗犷夸张的表演,那似哑不哑、似脆不脆的唱腔,无不酷似当年的老爹,将一个老包演得出神入化……

  那个小青年蓝伶认识,是老爹从大街上拣的一名流浪儿,已经跟老爹学大平调五年多,老爹还给他取了个了艺名“浪满天”。

  当初,蓝伶对这个所谓的浪满天并不看好,因为,这孩子从小就无父无母,人还有点傻乎乎的,连话也说不清楚。

image.png

  可是,老爹想让自己学戏,自己说什麽也不肯,认为学戏没前途,不如出去打工,一个月还可挣上个五千六千的……

  颁奖仪式开始了,老爹和“浪满天”获得了金奖。当这一老一少走向领奖台,全场掌声雷动。蓝伶也非常激动:老爹能将一个傻乎乎的孩子培养成新一代“活包公”,付出的会是什麽样的心血啊!

  接过奖杯,主持人让老爹谈谈自己的愿望,老爹说:“现在没有人愿意跟我学戏,因为唱戏的人少,现在我们爷俩上了台也只能演出一两折。大平调快要失传了啊!我心疼得很!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组成一个小小的戏班子,能将几处大戏演完整。可是,可是……”

  老爹一句话没说完,突然满口鲜血喷涌而出……

  蓝伶猛地跪在了电视机前:“老爹,你一定等俺,俺这就带上你的孙儿回家,去跟你学大平调……”

  关于大平调散文2

  近段时间我在努力接近大平调:网上搜索大平调的渊源,手机上听她的唱段,希望走近她,了解她。

  可是三五分钟的一段戏我都很难坚持听完,每每听到吱吱纽纽的大号声和带着沙哑的筛锣声,就不由得想起了童年时候赶会的场景:那时候都是趁着村头的土台或者干旱的坑沿搭起戏台;

  演员们咿咿呀呀唱着,戏台下面是黑压压一片人听着,我和我的小伙伴儿们不会听,更不会关心唱的好与坏,只是好奇的在后台扒开破旧的.围布把脑袋探进去窥视演员们化妆更衣——戏曲给予我的仅此而已。

  我在写《俺村那些事儿》中发现俺村的人们对戏曲,尤其是大平调会如此热衷,已到痴迷程度,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群人,而是一村人;

  在那个温饱尚未解决的年代,俺村那些人竟会全村总动员,从拜师学艺到组建剧团,从刚刚入门儿到登台表演,从借戏装行头到自己动手制作,都是团结一心,热情高涨、通力合作。

  多年之后听村中长者对我谈起当年的大平调戏团,无不眉飞色舞,兴致高涨,这也引起了我对她的兴趣,于是便开始留意关于大平调的点点滴滴,除了网上查询,还看了一些戏曲视频,尽管我放大耐心;

  还是没有兴趣看完:忽高忽低的念唱,含糊不清的唱词,有时候演员还会光膀子上阵,除了红脸就是黑脸,不转圈就翻跟头,还有那两杆一人多长的大号,一吹就叫人有尿意。

  我和大平调之间有一道鸿沟,几经努力也没能够逾越。

  我想不通的是,俺村那些人,为什么会如此的钟情于她?她的魅力何在呢?为何这多人为之痴迷为之癫狂?这些天,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不懂戏,只是偶尔的听上一两段。

  就拿豫剧来说吧,唱起了一字一板配合着节拍很是上口且别有韵味;京剧就更别说了,作为国剧,她衣着考究,扮相俊美,唱起来虽然听不到;

  但是唱腔犹如丝绸一般光滑柔顺,很有回味,大平调没有豫剧的吐字清晰亦没有京剧的悠扬与精致,为什么还会引得身边的人们如此的迷恋呢?

image.png

  直到今天,和朋友聊天时,谈到了我的疑惑,她平淡的说,豫剧是吃白馍馍喝面条时看咧;京剧是你吃饱喝足之后品着香茶打着节拍看咧;大平调却是啃着干粮就着风沙看咧。

  我不解,她就学着大平调来了一嗓子,然后说大平调的唱腔与其说是唱,不如说是喊是发自心中的呐喊,无论此时你的心情是喜是悲,是得意还是无奈,只要是吼出这一嗓子,胸中顿觉畅亮,这就是她的魅力。

  听得此言我顿觉醍醐灌顶,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是啊,大平调之所以在这里生根成长,长盛不衰,正是因为她的粗犷与质朴、奔放与沧桑无不引起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共鸣。

  大平调与当地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经过几百年的碰撞与升华,彼此之间已经是水乳交融,达到了你中有无我中有你的地步。

  仲秋夜,顿悟之,相信明日再次欣赏大平调会有别样的收获。

  关于大平调散文3

  每每提及内黄大平调,我就想到了儿时乡间赶庙会的情景。

  每年的阳春时节,百花盛开、艳阳高照,空气清明、莺歌燕舞,到处一派春韵春景,也是乡间三里五村赶庙会唱大戏的时候。

  河南以豫剧著称,河南电视台《梨花春》剧目已经深深根植于人民心中,成为家喻户晓、茶余饭后品头论足的热点头条。

  我的家乡内黄则以内黄大平调为主,它与豫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有不同之处。

  内黄大平调表演风格粗犷、豪迈、奔放,场面雄快、气势磅礴,撼人心扉、沁人心脾,深受广大戏迷们的喜爱和好评。

  儿时乡间的庙会多半是在村口的大坑里搭台举办。四四方方土塬之上一座威武气派的舞台萦现眼前,各种镭射吊灯、各色垂吊的幕布、舞台正前方矗立着一人多高的两个喊话筒、舞台一隅是音响伴奏人员的座席。

  二胡、大弦、二弦、梆子、大铙、扬声、大镲、尖号等,一应俱全。每次开戏之前,总是在一阵“叽哩杠琅”声中拉开帷幕…

  你看那一位位化妆得英气逼人的演员踩着铿锵的鼓点闪亮登场,头戴金冠、背扛羽翎、手提红缨长枪,红脸、黑脸、白脸、花脸各种扮相的演员萦现舞台,随之优美的唱腔引得台下人们欢呼一片。

image.png

  特别是唱黑脸的包公和唱红脸的关公,嗓音宏亮、吐字清晰、自然大方、气势豪迈,顿时台下人群中炸开了锅;

  只听有人高呼:“好!…好!…”唱白脸者多是秦桧或曹操的化身,既使他们的表演再好,台下的人们总是谩骂声声、一片咬牙切齿。

  花旦小丑们一连串敏捷的“倒空翻”,又让台下瞬间哗然升温…

  小时候听不懂戏,用大人的说法叫“不识戏!”只知道去戏场凑热闹,特别围着各种小吃摊和游戏摊久久不肯离去。

  甚至有时候一玩就是一天,中午不吃饭也不知道饿,到下午太阳西下戏场响铃“刹戏”后才随着人群离去…

  如今已至中年,儿时的故事已经沉淀成了心中美好的回忆…

  内黄大平调也成为了一种乡俗文化符号和标志,深深地植根于内黄人民的心中…

  此时此刻,耳边仿佛又响起了那撼人心扉、令人难忘的内黄大平调…

【关于大平调散文】相关文章:

散文阅读的6大技巧01-19

初访大岭村的随想散文10-13

难忘的大清沟旅游散文09-29

关于春天的散文01-20

关于远方的散文09-14

关于在梦里的散文09-15

关于流浪的散文09-16

关于影儿的散文09-11

关于吾的散文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