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朵朵女性网>阅读> 多事之秋的故事

多事之秋的故事

时间:2022-08-07 20:30:50 阅读 我要投稿

多事之秋的故事3篇

多事之秋的故事1

  “多事之秋”来源于我国民间对秋天的感受和认识。

多事之秋的故事3篇

  我国属农耕国家,衣食住行几乎都来自气候的恩赐。庄稼无水不收,但秋天农作物渐渐成熟,已不再需要太多的雨水,阴雨频繁反而影响作物成熟,造成籽粒空瘪,品质下降。到收割时,更是需要晴朗天气,以便于凉晒打场,此时秋雨连绵则严重妨碍人们收获,甚至毁掉丰收在望的庄稼,导致籽粒发芽或霉烂变质。

  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好属于秋雨型气候,特别是中原一带,秋天北方的冷空气南下入侵,与逐渐退缩的暖湿气流交汇于此而形成降雨天气,因而秋季降雨常占全年降雨总量的六成以上。

  唐朝诗人李贺的名句“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旧天惊逗秋雨”,说的就是这种气候特点。这种多事的秋天无疑是人们最担心的事情,因为秋天的收获是一家人全年的口粮所在。对于春夏季节的灾害,人们至少还可以通过补种一些生长期短的小秋作物挽回部分损失,而秋天的灾害则再无机会补救,一旦遭遇,全家人就只好准备背井离乡逃难了。

  多事之秋的意思:指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

多事之秋的故事2

  “多事之秋”一词源于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原话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在这句话中,明显是用秋季形容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是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必须谨慎行事,否则一步走错,步步错。

  “多事之秋”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悲秋的文人心理有关,秋天常常是引起人们忧愁的季节,“愁”字就是人们“心”上的'“秋”。“多事之秋”来源于我国民间对秋天的感受和认识。我国是农耕民族,衣食住行,几乎都来自气候的恩赐。庄稼无水不收,但秋天农作物渐渐成熟,已不再需要太多的雨水,阴雨频繁反而影响作物成熟,品质下降。到收割的时候,更是需要晴朗天气,以便于晾晒打场,此时秋雨连绵则严重妨碍人们收获,甚至毁掉丰收在望的庄稼。不幸的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好属于秋雨型气候,特别是中原一带,秋天时北方的冷空气南下入侵,与逐渐退缩的暖湿气流交汇于此而形成降雨天气,因而秋季降雨常占全年降雨总量的六成以上。这种多雨的秋天无疑是人们最担心的事情,因为秋天的收获是一家人全年的口粮所在。一旦遭遇绵绵秋雨,全家人就只好准备背井离乡逃难了。由此看来,“多事之秋”的确是“危急存亡之秋”。

多事之秋的故事3

  “多事之秋”与我国古代多在秋天兴兵有关。我国古代的执政者,特别是春秋时期的各诸侯国君主,多讲究在秋天发动军事行动,在不违农时,不伤民力的前提下获取军事利益。军事行动自然决定国家的生死存亡,那么常常在秋天进行军事行动的特点,似乎成为“多事之秋”一词最好的注解。

  “多事之秋”一词大概源于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原话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在这句话中,明显是用秋季形容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是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必须谨慎行事,否则一步走错,步步错。

  “多事之秋”来源于我国民间对秋天的感受和认识。我国是农耕民族,衣食住行,几乎都来自气候的恩赐。庄稼无水不收,但秋天农作物渐渐成熟,已不再需要太多的雨水,阴雨频繁反而影响作物成熟,造成籽粒空瘪,品质下降。到收割的时候,更是需要晴朗天气,以便于凉晒打场,此时秋雨连绵则严重妨碍人们收获,甚至毁掉丰收在望的庄稼,导致籽粒发芽或霉烂变质。

  不幸的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好属于秋雨型气候,特别是中原一带,秋天北方的冷空气南下入侵,与逐渐退缩的暖湿气流交汇于此而形成降雨天气,因而秋季降雨常占全年降雨总量的六成以上。唐朝诗人李贺的名句“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说的就是这种气候特点。这种多事的秋天无疑是人们最担心的事情,因为秋天的收获是一家人全年的口粮所在。

  对于春夏季节的灾害,人们至少还可以通过补种一些生长期短的小秋作物挽回部分损失,而秋天的灾害则再无机会补救,一旦遭遇,全家人就只好准备背井离乡逃难了。由此看来,“多事之秋”的确是“危急存亡之秋”。

【多事之秋的故事】相关文章:

多事之秋的故事08-07

多事之秋的故事(3篇)08-07

多事之秋话裁员09-03

多事之秋散文欣赏09-21

教你7个护肤绝招安然度过多事之秋11-30

讲故事睡前故事09-11

睡前故事公主故事06-11

故事大全睡前故事06-20

公主的故事睡前故事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