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朵朵女性网>阅读> 心理分析理论是什么

心理分析理论是什么

时间:2022-07-24 10:32:03 阅读 我要投稿

心理分析理论是什么

  心理分析理论是什么,亦称精神分析学派,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学派之一,心理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心理分析理论在心理服务界有着稳固的地位。那么一起来看看心理分析理论是什么。

  心理分析理论是什么1

  心理分析(又称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是在中国文化心理学基础上对于西方精神分析理论与技术的整合与发展,其中包含着心之本义,理心之妙用以及心灵的智慧。其实,它是一门很深的心理学,这种心理分析可以在心理治疗、心理教育和心性发展三种水平上发挥其作用。

  【作用】

  1满足当事人的知情愿望,不然当事人会不舍得放弃一段旧情、旧的习惯、旧的行为方式、旧的思考方式、旧的体验方式、旧的交往方式,等等,虽然知道不好,可是就是不愿意放弃。详尽的心理分析会做到这一点。

  2找到根本症结所在。许多心理问题的症结一般都很隐蔽,不是一下子就能够看出来的。当事人的防御方式也会极力地隐瞒这些。所以,深层的心理分析才能做到这一点。

  3发现问题的解决途径。问题的解决途径有很多,最适合的需要依赖当事人自己的挖掘,在这一点上,心理咨询师的作用很有限。所以,需要心理咨询师有自知之明,要向当事人请教,虚心地请教,向他询问最有用的方式。

image.png

  【应用】

  就心理治疗而言,心理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心理的压力和障碍,包括将病症的消极能量转化为积极的动力; 就其心理教育的作用而言,心理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获取自信、激发创造、完善人格; 就其心性发展的意义而言,心理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本性自我、整合意识与无意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实现。 因而,心理分析是被分析者与分析师的共同努力与追求,是被分析者自我探索的心路历程,其中包含着自性化体验与天人合一的理想,其意义与价值也就包含在这理想的努力与追求之中。

  在心理分析学说的基本理论中,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有关的部分主要有:关于无意识和压抑的理论、性心理的发展学说、人格构成学说以及神经症的心理病理学说。

  【背景】

  提起心理分析(又称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就必然会谈及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作为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于19世纪末从其所从事的临床治疗工作中逐步发展起了心理分析学说及有关的治疗方法。

  "他的工作从最初默默无闻,中经为人诟谇,声名狼藉,后复由于追随者不断增多,他的批评者又勉强接受了他的某些特殊论点,才逐渐地、一点一滴地重新得到了支持。他的观念日益扩展,直至他的有关人类动机的全部思想普及于心理学家们和普通人之间,在他们看来,弗洛伊德这一词几乎与达尔文主义同样耳熟了。

image.png

  应该说,弗洛伊德所建立的一整套经典的心理分析理论,在当时是需要极大的理论勇气和实践精神的。他的工作是心理治疗领域中的开创性事件,使这一领域第一次有了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工作方法。他的理论也第一次对神经症等心理疾病的病因进行了心理学的探讨,使人们的注意力由外部转向了对人的内心的研究。

  有许多人对心理分析学说及治疗方法提出不少批评异议,在我国文革以前及文革之中,对心理分析都视若禁区。事实上,无论弗洛伊德和他的心理分析学说与治疗方法有多少不足或缺陷,都掩盖不了其对人类已经作出的和以后还可能作出的辉煌贡献。

  在心理分析学说的基本理论中,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有关的部分主要有:关于无意识和压抑的理论、性心理的发展学说、人格构成学说以及神经症的心理病理学说。

  心理分析理论是什么2

  (1)关于无意识理论

  无意识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的;二是指在人们的清醒意识下面还有一个潜在的心理活动在进行着。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是动力的无意识,认为在人的无意识中存在着动机、欲望和压抑力量之间的冲突关系,它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

  在无意识概念形成的时候,弗洛伊德就指出有两种无意识,一种是处于深层的无意识,叫“被压抑的无意识’;一种处于较浅的层面,较近意识,叫“前意识”或“潜伏的无意识”。把整个心理装置分为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就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这种分析是观点上面并外解剖学上的。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不像一个仓库,仅是消极地贮存着凋谢了的记忆。无意识中的心理活动某种不愉快的经历和不符合道德的观点、欲望和动机有关。人们对这些欲望和动机,在意识上不能接受,不能忍受,不能承认,在一般情况下也不能意识它的存在。所以如此,是因为有一种力量把它们削除在意识之外。这个力量弗洛伊德称为潜抑作用。潜抑作用是心理分析学说的基本概念之一。

image.png

  弗洛伊德对童年回忆的解释中还提出了“幼儿遗忘”“遮蔽性记忆”等理论,认为也是无意识理论的特征。

  (2)精神结构学说

  精神结构论也叫人格结构论,是弗洛伊德晚期的理论贡献。根据这个理论,人格结构包括原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阶段。

  原我(id):是人格中最原始、原模糊而不易把握的.部分,是生命体系中完全无目的的盲目的兴奋,包括各种欲望和冲突,是一种完全没有目的的能量储备为,是来自本能寻求满足的动力。原我不知善和恶,不懂道德和价值观念,其活动受快乐原则支配,遵循衩级思考方式,不顾现实的限制性要求。弗洛伊德认为,新生儿的人格结构主要是原我。

  自我(eg):自我在原我的表面,处于前意识和无意识中间。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性和审慎。自我除了具有知觉、记忆、思考和动作等一般机能外,对外主要是感受现实,处理个体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自我从原我吸收力量,要实现原我的意向,但不要受现实原则的`支配。它必须判断是事实还是虚幻,考虑是否符合实际并斟酌利害和后果,必要时,根据外界情况控制或推迟原我欲望的满足。它具有控制和调节能力,与它的防御机制相关。自我能力遵循高级思考方式,造成人的思考方式。

  超自我(superego):也称理想自我,是人格中的监察批判机构,是一切道德准由的代表。主要作用是照个体所属的社会道德观念,鉴别是善是恶,作为自我行动的准则。它代表着理想和良心。

image.png

  一个健康的人格,原我、自我和超我必然是均衡协调的。原我在于求自己的生存,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必要的原动力。超自我在于监督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违反社会道德准则和良心,以保证正常的人际关系,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而自我则对上符合超自我的要求,对下吸取原我的力量,并处理调整原我的欲望,对外适应现实环境要求,对内保持心理平衡。而所有这些心理活动都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

  后来,弗洛伊德又发现,自我在原我和现实要求之间,逐渐发生并发展了一种机能。它可以在人和环境之中,用一定的方式,调整一下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自我可以接受而不致引起严重的焦虑和痛苦,同时又可以使原我的欲望以及各种形式得以满足。这就是自我防御机制。其表现形式,公认的有:潜抑、否认、外投射、内投射、抵销、分离、置换、退行、幻想、反向形成、合理化、转化、代偿、升华等。

  心理分析理论是什么3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

  人格的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由三个层次的成分构成,即本我,自我,超我。个人行为是三种成分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我 由人的先天本能和基本欲望组成,它是人格中最原始,最难接近的最基本的部分。本我由快乐原则支配,按快乐原则活动,它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的获得快乐并减少痛苦。

  自我 则介于本我与现实之间,它的作用是既要满足本我的基本需要,又要控制和压抑本我的过分冲动。自我只能获得为外界和现实所许可的快乐,也保护个体不因本我的盲目冲动外泄而遭到伤害。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活动的,它是有意识的理智的。

  超我 是人格中的良心,理想方面,它代表社会的伦理道德,代表一个力求完美的维护者来监督自我的行动。超我遵循的是理想原则。

image.png

  人格发展的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人的本能,尤其是性本能,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即人们的普遍性精力,这种精力和力量被称作“力比多”,力比多集中的某些身体部位就是机体获得快感的重要区域,力比多以特有的阶段次序投射到这些区域,使它们依次成为儿童的兴奋中心,这就促成了相应人格发展阶段

  ⑴ 口唇期(0-1岁)

  性感区是口腔,父母应满足儿童的基本需要,应及时喂奶而不应该过早断奶,否则容易造成口腔人格,没有得到满足或满足过度,力比多可能固着在口腔部位。

  ⑵ 肛门期(1-3岁)

  力比多转移到肛门部位,儿童在排便和控制排便时会产生快感,他们经常有一种被动的冲动。按照自己的意愿排便是满足性本能的主要手段。

  ⑶ 性器期或生殖器期(3-6岁)

  力比多转移到生殖器部位,儿童从刺激生殖器得到快感,男孩会产生恋母情结。

  ⑷ 潜伏期(5~6-12岁)

  力比多进入相对平静的时期,这时期儿童典型特征是对性缺乏兴趣,男女之间界限分明,儿童主要与同性别伙伴玩耍,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青春期,超我进一步发展。

  (5) 生殖期(12-20岁左右)

  儿童在前一时期平静下来的冲动与能量又重新活跃起来,对性的兴趣剧增,这一阶段个体的重要任务是摆脱父母的控制建立自己的独立生活,寻求同龄伙伴的友谊,试图建立长期稳定的性关系。

image.png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发展受到生物因素与文化、社会因素的影响,发展是克服危机的过程,人生可以分为八阶段,发展是克服危机的过程。人生可以分为八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主要的危机。

  1. 婴儿期(0-2岁) 信任对不信任

  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2. 儿童早期(2-4岁) 自主对羞怯、疑虑

  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3. 学前期或游戏期(4-7岁)

  主动对内疚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4. 学龄期(7-12岁)

  勤奋对自卑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5. 青年期 (12-18岁)

  自我同一感对角色混乱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实的实现。

  6. 成年早期(18-35岁)

  亲密对孤独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7. 成年中期(35-55~60岁)

  繁殖感对停滞感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形成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8. 成年晚期或老年期(60-死亡)

  完善感对悲观失望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自我完善,避免失望,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心理分析理论是什么】相关文章:

心理分析理论07-23

心理分析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07-22

心理分析理论概述07-23

心理分析理论有哪些07-23

心理分析理论的创始人07-23

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07-23

心理分析理论名词解释07-23

心理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07-23

基础心理学理论分析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