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朵朵女性网>女人悠闲> 70多项前沿科技助力北京冬奥

70多项前沿科技助力北京冬奥

时间:2022-01-08 14:53:47 女人悠闲 我要投稿

70多项前沿科技助力北京冬奥

  70多项前沿科技助力北京冬奥,北京冬奥会是展现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果的重要平台。截至目前,北京在冬奥场景测试和使用了200多项技术,70多项前沿科技助力北京冬奥。

  70多项前沿科技助力北京冬奥1

  1月7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召开“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新闻发布会。市科委介绍,北京冬奥会赛时将应用70多项新技术。其中,公共空间气溶胶新冠病毒检测系统,可实现场馆内空气病毒监测预警和快速检测。赛后,这些“黑科技”还将应用于交通物流、城市管理、政务服务等领域。

  截至目前,北京冬奥会场景先后测试和使用了200多项技术,涉及公共安全、高清视频、5G和新能源等领域,适用智慧、绿色、防疫等60多个应用场景。其中,冬奥会赛时将应用70多项技术。在疫情防控方面,新技术应用涉及体温监测、环境消毒、病原体检测等环节。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二级巡视员王建新说:

  王建新:我们研发了公共空间气溶胶新冠病毒检测系统,可实现场馆内空气的病毒监测预警和快速检测,检测灵敏度比传统检测手段提高了3倍。同时,在国家速滑馆、冰立方等场馆进行了相关测试。此外,我们还研发了基于开源芯片、边缘计算等技术的多体征感知设备,现已在多个场馆完成测试。

image.png

  冬奥场馆防疫提示/来自网络

  冬奥会期间,在赛事报道、赛事转播、现场导览等环节,人工智能、高清显示、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将提升观赛体验。王建新介绍:

  王建新:研发国内首台套5G+8K转播车并投入使用,将为公众提供优质的非现场观赛服务。以“悟道2.0”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为底层核心技术,研发数字人手语播报系统,方便残障人士收看赛事报道。云转播技术方案已在测试赛中多次验证,赛时将为OBS制作“子弹时间”,并服务北京冬奥新闻发布会视频服务系统等。此外,我们还研发了基于三维空间重建技术的冬奥虚拟导览系统,实现场景展示、 VR导览等服务功能,为运动员、观众等带来全新体验。

image.png

  国家速滑馆/来自网络

  冬奥会后,各项科技成果还将应用于交通物流、城市管理、政务服务、体育运动、产业升级五大领域。

  王建新:比如面向交通物流,推动自动驾驶应用场景落地,构建智慧出行体系,推广应用自动驾驶乘用车、无人物流车,构建智慧出行和智能服务体系。

image.png

  自动驾驶出租车在城市副中心上线/来自网络

  发布会上,市经信局介绍,2021年前三季度,本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41.7%,现价增速17.6%。去年,本市建成全球首个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开放1000公里自动驾驶测试道路,累计测试里程超过300万公里;开通5G基站5.64万个,实现五环内室外连续覆盖,万人基站数全国第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磊表示:

  王磊:到2025年,数字技术要全方位地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增加到50%左右,进入到国际先进的数字经济的行列。到2030年,北京建设成为全球数字经济的标杆城市。针对一些基础性、关键性综合性的环境领域,率先实施六大标杆工程,包括数字城市空间操作系统、城市超级算力中心、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跨体系数字医疗示范中心和数字化社区。2022年,率先建成一批标志性的设施、系统、机构等,同时继续谋划一批新的标杆工程。

  70多项前沿科技助力北京冬奥2

  科学技术将在北京冬奥会赛时为赛事报道、疫情防控、赛会安全等提供支撑。截至目前,北京在冬奥场景测试和使用了200多项技术,适用智慧、绿色、安全、防疫等60多个细分场景。在这些技术中,已确定赛时应用70余项。

  这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二级巡视员王建新在7日的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的。

  北京冬奥会是展现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果的重要平台。王建新提到,在冬奥场景先后测试和使用的200多项技术涉及信息工程与软件工程、公共安全、高清视频、5G和新能源等领域,适用60多个细分应用场景,目前已确定赛时应用70余项。

image.png

  北京冬奥会将在赛事报道、赛事转播、现场导览等场景应用人工智能、高清显示、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助力民众观赛体验提升。国内首台5G+8K转播车现已投用,将提供优质的`非现场观赛服务;数字人手语播报系统可方便残障人士收看赛事报道;云转播技术方案将在赛时为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OBS)制作“子弹时间”,并服务北京冬奥新闻发布会视频服务系统;基于三维空间重建技术的冬奥虚拟导览系统具备场景展示、VR导览等服务功能,为运动员、观众等带来全新体验。

  绿色办奥是北京冬奥会的四个办奥理念之一。王建新介绍,北京在场馆建设、场馆运行、交通物流等方面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攻关,助力冬奥会更加绿色低碳。 数字孪生和智能化集成管理平台,使国家速滑馆在建设中节省主体结构工期2个月、钢材近3000吨;在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建成的环境精准控制平台,形成场馆“能源总管家”,日能耗降低10%以上。

image.png

  科学防疫是办好冬奥会的重要前提。在体温监测、环境消毒、病原体检测等环节,多项技术成果全力保障赛事安全。公共空间气溶胶新冠病毒检测系统,可实现场馆内空气的病毒监测预警和快速检测,检测灵敏度比传统检测手段提高3倍。此外,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冬奥食品安全保障平台,实现了冬奥会食品可追溯。

  王建新表示,下一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将持续推进科技冬奥成果落地应用,并推进科技冬奥成果在后奥运时代城市建设新场景中广泛应用。

  70多项前沿科技助力北京冬奥3

  北京冬奥会召开在即,“科技办奥”亮点纷呈。1月7日,北京商报记者从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截至目前,冬奥场景内先后测试和使用了200多项技术,涉及信息工程与软件工程、公共安全、高清视频、5G和新能源等领域,在这些技术中,已确定赛时应用70余项。

  场馆建设是办好冬奥的重点,场馆里有哪些“黑科技”值得关注?针对此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对市人大代表、北京城建集团总经理裴宏伟进行了专访。

image.png

  国家速滑馆:运营一年约节约200万度电

  裴宏伟介绍,北京城建集团在冬残奥会中参与一项开闭幕式改造场馆工程建设,新建两项比赛场馆、三项生活服务场馆、四项训练场馆、五项配套工程,总建筑面积达80万平方米,总合同额超100亿元,成为承建冬奥工程数量最多、建造难度最大、涉及专业最广的“双奥之企”。

  城建集团负责新建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标志性建筑,拥有亚洲最大的全冰面设计,冰面面积达1.2万平方米,平时可接待超过2000人同时开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所有冰上运动。

  “冰丝带”的完美弧线背后,凝结了科技创新的“中国智慧”。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3360块曲面玻璃拼装而成的天坛轮廓曲面玻璃幕墙系统,攻克了175mm小直径“冰丝带”弯弧玻璃加工、幕墙索柔性体系结构变形、立面造型复杂等一系列难题,织就出打造出象征速滑运动员高速滑动的最美“冰丝带”造型;世界首创柔性索网上单元铝板屋面施工技术,实现了屋面加工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为屋面工程提供了崭新的解决方案。

  此外,国家速滑馆的永久看台为弧形清水混凝土看台在国内首次实现大面积弧形清水混凝土看台预制,实现了通道转角部完美弧线清水效果。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自主研发实现了国产高钒密闭索在国内国家级大型场馆中的首次大规模应用,填补了国内空白。

  值得一提的是,“冰丝带”1.2万平方米冰面制冰系统采用环保型CO2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是世界上第一个CO2速度滑冰场。这也是目前最环保的制冰技术,能够实现冰面温差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在冷凝热回收系统下,制冰过程产生的冷凝热可以进行回收利用,按年运营约能节约200万度电,碳排量接近于零。”裴宏伟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image.png

  俯瞰国家速滑馆“冰丝带”

  高山滑雪中心:原土剥离后收集再覆盖

  高山滑雪项目是雪场上速度最快的项目之一,被誉为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位于延庆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场地依托小海陀山天然地理优势,拥有800米落差,3000米坡面长度,建设有7条雪道。

  高落差、长坡面,也意味着工程建设难度大。小海陀山顶海拔2198米,车辆只能开到海拔900多米的山腰上,雪道地形复杂、坡度陡,面临各种难题:挖方时产生大量土石方,坡道太陡,会顺着山体往下“溜”。

  科技力量再次凸显。“我们首次采用测绘无人机实施大范围山地地形测绘,生成三维数字地形模型并优化设计方案、调整雪道形态,将原挖方20.4万立方米优减少到10.7万立方米左右,优化后挖方量减少60%,同时大量减少了树木砍伐和植被修复,保护了原有生态环境。”裴宏伟表示。

  同时,为解决陡坡运输难题,从人背马驮、遥控履带车到直升机吊装,建工集团还独创了一套长距离、无动力的溜槽运输系统,在挖掘机无法作业的地方,让碎石土等物料坐着“滑梯”自动下降,节省工期6个月。

  科技参与的同时,“绿色办奥”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建设中实施了生态修复工程,修复面积占全部赛区的二分之一。

  其中,建设团队开创性提出了全范围表土剥离与利用方案,也就是将赛区建筑施工表面的原生土全部收集,建设完工后全部原土覆盖。对地面以下15—20厘米厚的腐殖土,也进行剥离储存,造雪工程完毕后再回铺,从而有效保存了土壤内的种子。

image.png

  冬奥村:装配技术避免大建大拆

  在非竞赛场馆,科技也已融入生活。北京冬奥村(冬残奥村)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核心区南部,目前由20栋公寓楼、1个运行区和1个广场区组成。冬奥会期间将启用18栋栋公寓楼,冬残奥会期间启用西区9栋公寓楼。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在赛后,冬季奥运村将改造为北京市人才公租房。

  “装配式建筑技术”在冬奥村发挥了大作用。在充分调研现有装配式建筑体系的基础上,建设团队研究开发了钢框架——装配式防屈曲钢板剪力墙结构体系,实现了工程地上主体结构全部为预制装配构件,利用防屈曲钢板墙技术提升建筑的抗震性能,通过大开间的平面布置使室内空间灵活可拓展,满足了赛时与赛后两个阶段建筑功能转换的需求,避免了转换过程中的大量拆改。

  此外,裴宏伟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冬季奥运村在建设过程中优化完善了弱电智能化系统。“根据住户的生活习惯,可以实现智能灯光及遮阳控制、新风空调联动、温湿度及空气质量智能调节等,在创造舒适居住环境的同时,达到绿色节能的目的。”

  33万平方米的北京冬奥村已经万事俱备。北京商报记者此前从市国资委了解到,冬奥村通过10个体系112项标准实现智慧控制和运行,采用多级水质净化装置,过滤微生物及余氯,高效去除水中微生物、农残、重金属等;每个居室、电梯间及入户大堂等公共空间都配备有新风系统,并在国标基础上提升30%,实现真正意义上“会呼吸”的居所。

image.png

  在更寒冷的延庆山地新闻中心,工程建设过程中则使用了各类超低能耗工程技术。“高效的外保温层比传统建筑的更厚,就好比在冬天穿了更厚的保温衣,它可以降低室内能耗。被动房外窗的传热系数更小,隔热性能更好。此外,建筑采用了无热桥设计,可以降低室内外的冷热传导,实现降低能耗的作用。新风热回收装置的效率大于等于75%,还有高效的气密性,这些都能够降低室内能耗。”裴宏伟向记者解释称。

  同时,山地新闻中心光伏板与采光天窗一体化设计、施工,使二者完美贴合形成一个整体。不仅合理利用了空间资源同时也利用了自然资源,年发电量预计达到15.3万度,完美诠释了“山里场馆、生态冬奥”的绿色办奥理念。

【70多项前沿科技助力北京冬奥】相关文章:

北京冬奥会颁奖元素01-07

2022北京冬奥会颁奖花束01-07

北京冬奥会颁奖广场在哪里01-07

为什么朝鲜不参加北京冬奥会01-07

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有哪些亮点01-07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队领奖服01-04

北京12项立法为2022年冬奥会护航01-04

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是谁01-07

中国天眼发布多项重磅成果01-06

永不凋谢的北京冬奥会颁奖花束是怎样制作的01-07